鱿鱼,陪她一起分析海风规律。他们的相处像潮汐与海岸,在定例中慢慢靠近,每一个瞬间都藏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神的信靠。
深冬的一天,海岛遭遇了罕见的海雾,能见度不足五十米,几艘渔船在近海迷了路。渔民们围着观测站焦急地问“什么时候能通航”,林昴星看着浓雾笼罩的海面,心里也跟着发沉。陆沧溟却拿出圣经,翻到《约拿书》1章,轻声念:“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他召集大家在观测站的空地上祷告,“神既然造了沧海,就知道雾什么时候会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守好观测站,给渔船传递准确的气象信息。”
那天他们从清晨忙到深夜,陆沧溟用老式对讲机一遍遍向渔船播报雾况,林昴星则联系局里协调救援船只。当第一艘渔船冲破浓雾靠岸时,渔民们激动地抱着他们哭,说“是你们和神的保守,让我们活了下来”。林昴星看着身边满身疲惫却眼神明亮的陆沧溟,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原来面对困境时的不安,往往是因为忘了创造沧海的神,忘了祂“将心意指示人”的大能。
第二年春天,“海岛气候适应性”项目顺利结题,林昴星特意邀请陆沧溟参加庆功会。站在领奖台上,她拿着证书说:“这个成果不属于我,属于创造风与星的神,也属于每一个在观测站坚守的人。是神让我们知道,自然的规律从不混乱,只要信靠祂,就能在风浪里找到方向。”
庆功会结束后,陆沧溟在观测站的礁石上向林昴星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深海珍珠打磨的戒指,内侧刻着“穹苍之约”四个字:“昴星,神让你我在海风与晨光里相遇,是要我们像祂造昴星与参星那样,彼此相守,彼此照亮。我想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海,守着祂的应许,直到永远。”
林昴星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观测站的灯塔下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阿摩司书》9章:“那在天上建造楼阁,在地上安定穹苍,命海水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那天的海风格外温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新人身上,灯塔的光束在海面上划出金色的轨迹,像神亲手描绘的祝福。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观测站,增设了“海洋气象科普角”,既监测海风,也向游客和渔民普及气候保护知识。科普角的墙上挂着两幅经文拓片,一幅是“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另一幅是“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有天下午,一群小学生来观测站参观,一个小男孩指着窗外的风浪问:“叔叔阿姨,海风为什么有时候温柔,有时候又很凶呀?”
陆沧溟蹲下身,指着墙上的经文说:“因为创造海风的神,有祂的心意——温柔的风是为了让渔船平安航行,汹涌的风是为了让大海保持洁净。就像爸爸妈妈有时候会批评我们,不是不爱我们,而是有他们的道理。神的每一个安排,也都有祂的美意。”
林昴星则拿出星图,教孩子们认识昴星和参星,说:“你们看,这些星星在天上跑了几千年,从来都不会迷路,因为造它们的神给了它们定好的轨迹。我们也一样,神给了我们生命的轨迹,只要跟着祂的指引,就不会走偏。”
孩子们举着画满星星的纸,在观测站的院子里奔跑,笑声像海浪般清脆。林昴星看着他们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迷茫——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托付,守护祂创造的穹苍与沧海,把“造风者的心意”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在风浪与星光里,看见神的大能,找到自己生命的轨迹。
很多年后,林昴星和陆沧溟的儿女也成了气象工作者。儿子接过了观测站的工作,继续守着“海风的规律”;女儿则成了一名海洋环保志愿者,走遍沿海岛屿宣传气候保护。他们的女儿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监测海风的技术,更是对造风者的敬畏——祂创造穹苍与沧海,也为它们定了永远的规律;祂创造我们,也为我们的生命定了规律,那就是在繁衍中传递爱与敬畏,守护这片祂所爱的海洋与星空。”
每年仲冬,林昴星和陆沧溟都会带着子孙们在观测站的灯塔下祷告,感谢神保守这片海,也感谢祂“将心意指示人”的恩典。海风拂过他们的头发,灯塔的光束在海面上延伸,经文“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的声音,在海岛的上空轻轻回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穹苍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