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丰饶之约
第一章种子标本与旧农书的相遇
芒种的风带着麦浪的清香,吹进“丰饶之境”农业博物馆的展厅,落在苏禾面前的玻璃展柜上。柜中陈列着数十种珍稀作物的种子标本,从千年古稻到高原青稞,每一粒种子都被精心装在透明容器里,标签上标注着它们的起源与特性。苏禾指尖隔着玻璃拂过一粒黑麦种子,突然想起外婆生前常念的《诗篇》:“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
“请问,这里能鉴定民国时期的农书吗?”一个温润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她的专注。苏禾抬头,撞进一双如麦田晨曦般明亮的眼眸里——男人穿着浅灰色亚麻衬衫,袖口挽至小臂,露出腕间一块木质手表,手里捧着一个深蓝色布包,包角已经磨损,却依旧透着对里面物件的珍视。
“我是苏禾,这里的农业研究员。”她起身,指了指旁边的工作台,“您先坐,我看看农书的品相。”男人将布包放在台上,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线装书,封面是深褐色的粗布,上面用毛笔写着“耕读农谚集”,扉页上还夹着一张泛黄的植物标本,竟是一株早已失传的老品种小麦。
“我叫陆稷,是乡村农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男人的声音带着泥土的厚重,“这是我祖父的农书,他曾是当地有名的农艺师,也是教会的执事。临终前说,这本书‘藏着丰饶的智慧’。我在文献里查到,你研究古老作物与宗教典籍的关联,或许能看懂它的特别。”
苏禾接过农书,指尖触到粗糙的布面,突然想起博物馆库房里那台老式播种机——金属齿轮上还残留着陈年的泥土,像是在呼应《诗篇》里“你坚定了地,地就长存”的笃定。她翻开农书,发现每一页的页边都有祖父的批注,其中一页写着:“每粒种子都藏着造物主的智慧,春种秋收不是机械的循环,是他赐下的丰饶约定。”
“我外婆曾跟着祖父学种庄稼,”苏禾轻声说,“她常说,种地不是和土地较劲,是跟着造物主的节奏走——就像你祖父批注的,种子要在合适的时节播种,土地要在恰当的时候休耕,这都是他定的智慧。”
陆稷的眼底闪过一丝惊喜,随即露出温柔的笑意:“祖父的农书里,还记载了1958年的‘旱年丰收’。那年夏天大旱,所有农户都以为要颗粒无收,祖父却带着大家按农书里的方法,在田埂种上耐旱的豆类,没想到最后竟收成不减。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造物主的灵让种子发芽,也让绝境中生出希望。”
麦香穿过展厅的窗棂,带着远处收割机的轰鸣。苏禾握着农书,看着陆稷眼中的光芒,突然觉得,这场与种子、农书相关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让她在探寻农业智慧的博物馆里,遇见一个能看懂丰饶约定与造物主智慧的人。
第二章丰饶与信实的叩问
接下来的日子里,陆稷成了“丰饶之境”的常客。他带来祖父的农耕日记,与苏禾一起整理农书里的批注,从《诗篇》“遍地满了你的丰富”的描述,到日记里“旱年丰收”的奇迹,每一次探讨,都让他们对“造物主智慧”与“丰饶约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天,苏禾在整理一批上世纪的农业调查报告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字条。字条是一位老农民的手迹:“我种了一辈子地,见过太多天灾人祸。去年洪水淹了我的田,今年蝗虫吃了我的苗。《诗篇》说‘你的诚实存到万代’,可若他真诚实,为什么还要让地里不长庄稼?若我们得帮助在乎他的名,为什么我祷告了还是颗粒无收?”
“又在为报告里的疑问烦恼?”陆稷的声音突然响起,他手里拿着两杯冰镇绿豆汤,将其中一杯递给苏禾,“刚从合作社过来,带了今年新收的老品种小麦,你看这麦粒饱满度,和祖父农书里记载的一模一样,这就是造物主定的种子智慧。”
苏禾接过绿豆汤,将字条递给他:“你看这位老农民的困惑,我也常有同感。《诗篇》说‘你使地面更换为新’,可若他真能更新地面,为什么还要让土地遭遇灾害?若他用智慧造万物,为什么还要让辛苦的人受穷?”
陆稷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