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之约
第一章海图与老船锚的相遇
盛夏的海风裹着咸湿的热浪,拍在“归航”旧物馆的木质窗棂上,将墙面上那幅泛黄的《郑和航海图》吹得轻轻颤动。苏望蹲在展柜前,指尖拂过柜中那枚锈迹斑斑的老船锚,锚链上还缠着几缕干枯的海藻,像是刚从深海打捞上来,带着岁月的厚重与大海的气息。
“请问,这里收航海相关的旧物吗?”一个清冽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苏望的专注。她抬头望去,只见男人站在逆光里,白色衬衫的袖口卷至小臂,露出腕间一块磨损的航海表,手里捧着一个深棕色的皮质盒子,盒盖上烫金的“海疆日志”四个字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庄重。
“我是苏望,这里的馆长。”苏望起身,指了指旁边的长桌,“您先坐,我看看是什么物件。”男人将盒子放在桌上,打开的瞬间,苏望的目光便被吸引——里面是一本民国时期的海疆测绘日志,扉页上用钢笔写着《诗篇》里的句子:“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字迹苍劲,与《郑和航海图》上的批注风格竟有几分相似。
“我叫陆时衍,海洋地质研究员。”男人的声音带着海风的澄澈,“这是我祖父的日志,他曾是民国海疆测绘队的队员,临终前说,这本日志要交给‘能看懂沧海之约’的人。我在档案里查到,你研究古代航海与宗教典籍,或许……”
苏望接过日志,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突然想起外婆生前常念的《诗篇》:“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她翻开日志,第一页的测绘图上,用红笔标注着“海水如垒,深洋如库”,恰好对应《诗篇》第三十三章的句子。
“我外婆曾是渔村的牧师,”苏望轻声说,“她常说,大海看似汹涌,却永远在上帝的定限里——就像你祖父日志里写的‘海水如垒’,上帝把深海收藏在‘库房’,才让船只得以航行。”
陆时衍的眼底闪过一丝惊喜,随即露出温柔的笑意:“祖父的日志里,还记载了1946年测绘南海诸岛时的奇遇。那天遇到台风,巨浪差点掀翻测绘船,可就在危急时刻,海面突然平静下来,他看到远处的海平面上,云层像是被无形的手堆叠成‘垒’,护住了他们的船。祖父说,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的大能。”
海风穿过窗棂,带着远处渔船的鸣笛。苏望握着日志,看着陆时衍眼中的光芒,突然觉得,这场与海图、船锚相关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让她在守护“归航”记忆的旧物馆里,遇见一个能看懂沧海定限与造物主大能的人。
第二章巨浪与定限的叩问
接下来的日子里,陆时衍成了“归航”旧物馆的常客。他带来祖父的测绘工具,与苏望一起整理日志里的资料,从《诗篇》“他聚集海水如垒”的描述,到日志里台风中“云层成垒”的奇遇,每一次探讨,都让他们对“沧海定限”与“造物主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天,苏望在整理一批渔民捐赠的旧渔具时,发现了一本褪色的渔歌集。集子里夹着一张字条,是一位老渔民的手迹:“我打了一辈子鱼,见过太多巨浪吞船的惨事。《诗篇》说‘他用力量安定诸山’,可为什么不安定大海?若上帝真能定限海水,为什么还要让渔民承受风浪之苦?”
“又在为旧物里的疑问烦恼?”陆时衍的声音突然响起,他手里拿着两杯冰镇的椰子水,将其中一杯递给苏望,“刚从实验室过来,带了最新的南海海底地形数据,你看这海沟与海脊的分布,就像上帝亲手划定的界限,千年不变。”
苏望接过椰子水,将字条递给他:“你看这位老渔民的困惑,我也常有同感。《诗篇》说‘他是那造成他们众人心的,留意他们一切作为的’,可若上帝留意我们的作为,为什么还要让我们经历苦难?”
陆时衍读完字条,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海岸线。盛夏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几艘渔船正缓缓归航,像是在遵循着某种无形的指引。“我去年在南海科考时,遇到过一位老船长。”他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他告诉我,大海的定限,不是让它永远平静,是让它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