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约
第一章古籍与白大褂的相遇
深秋的风带着凉意,卷着银杏叶落在市图书馆的石阶上。苏砚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古籍,快步走进“古籍修复室”,指尖还残留着宣纸特有的细腻触感。她刚接手一批民国时期的宗教典籍,其中一本《约伯记》手抄本的封皮已经破损,纸页边缘泛着脆黄,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抱歉,请问这里是古籍修复室吗?我是市一院的医生,叫陆时衍,想来查阅一本关于‘生命起源’的旧医书。”门口传来一个清冽的声音,打断了苏砚的专注。她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档案袋,镜片后的眼睛像深秋的湖水,沉静又清澈。
“我是苏砚,这里的古籍修复师。”苏砚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旁边的书架,“关于‘生命起源’的医书在那边,不过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刻本,可能需要慢慢找。”她注意到男人白大褂的口袋里,露出一本小小的《圣经》,书角已经有些磨损,显然是常被翻阅的样子。
陆时衍走到书架前,目光扫过一排排古籍,突然停在苏砚手边的《约伯记》手抄本上。“你也研究《圣经》?”他指着手抄本上的字迹,“这上面的‘神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是《约伯记》第三十三章的句子吧?”
苏砚有些惊讶,随即露出一抹浅笑:“没想到陆医生也熟悉经文。我外婆是牧师,小时候她总给我读《约伯记》,说‘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吗’,让我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亲手所造。”
陆时衍的眼神柔和下来,从口袋里拿出那本小《圣经》,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铅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我在儿科工作,经常会遇到患病的孩子。有时候看着他们承受病痛,我会想起‘他待王子不徇情面,也不看重富足的过于贫穷的’,提醒自己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无论他们的出身如何。”
那天下午,苏砚和陆时衍一起在修复室里翻阅古籍。苏砚教他辨别古籍的版本,陆时衍给她讲儿科病房里的故事——那些在病痛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孩子,那些为了孩子全力以赴的父母。夕阳透过窗户,落在他们身上,落在摊开的古籍和《圣经》上,构成一幅宁静而温暖的画面。
离开时,陆时衍递给苏砚一张名片:“如果修复古籍时遇到关于‘生命’的经文困惑,或者想了解医书中的内容,都可以联系我。”苏砚接过名片,指尖传来卡片的凉意,还有男人残留的温度。她看着陆时衍离开的背影,心里突然泛起一阵莫名的悸动——或许,这场与古籍和经文相关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让她在探寻智慧的路上,遇见一个同样珍视生命与平等的人。
第二章病痛与智慧的叩问
接下来的日子里,陆时衍成了古籍修复室的常客。他有时会来查阅医书,有时会带着儿科病房的孩子画的画,和苏砚一起分享;苏砚则会将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宗教典籍里的疑问,讲给陆时衍听,两人在古籍与经文的碰撞中,对“生命”与“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天,苏砚在修复那本《约伯记》手抄本时,发现其中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字条,上面写着:“为何有的孩子生来健康,有的却要承受病痛?难道上帝的创造,也有偏爱吗?”字迹潦草,看得出来写字人当时的困惑与痛苦。
苏砚拿着字条,陷入了沉思。她想起外婆曾说过,上帝的智慧远超人类的理解,但她还是忍不住叩问:如果生命都是上帝亲手所造,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苦难?
“又在想什么难题?”陆时衍的声音突然响起,他手里拿着两杯热咖啡,递给苏砚一杯,“刚从医院过来,顺便给你带了一杯。”
苏砚接过咖啡,将字条递给陆时衍:“你看这个,写字条的人,大概也和我一样,在困惑上帝的创造为何有差异。”
陆时衍读完字条,沉默了片刻,然后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翻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幅画,画的是一片星空,星星上都画着笑脸。“这是小远,我们科室的病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