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约
第一章星图与旧信的相遇
冬至的夜来得格外早,寒风卷着碎雪,撞在天文馆的玻璃穹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林知夏裹紧了米色的围巾,蹲在观测台的角落,指尖轻轻拂过一张泛黄的星图。星图边缘已经磨损,上面用墨水标注的北斗、参星位置,还留着淡淡的指痕,像是有人曾无数次摩挲过这些星辰的坐标。
“这张《古天文星象图》是民国时期的孤本,你对它很感兴趣?”一个低沉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惊得林知夏猛地回头。
男人站在观测台的阴影里,黑色大衣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手里拿着一本厚重的书,书脊上印着《圣经旧约注释》几个烫金大字。他走近时,林知夏才看清他的脸——眉眼深邃,鼻梁高挺,眼神像极了冬夜的星空,沉静又辽阔。
“我在整理馆里的旧物时发现的,”林知夏站起身,将星图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你看这里,标注的昴星位置和现代星图有细微偏差,但更接近《约伯记》里‘他造北斗、参星、昴星’的描述。”
男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我叫顾时衍,是神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今天来借这里的古籍查资料。没想到能遇到懂星象又熟悉《圣经》的人。”他翻开手中的书,指着《约伯记》第九章的内容,“你说得对,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记录,往往带着对造物主的敬畏,就像经文中说的‘他独自铺张苍天’,这份辽阔,不是人力能及的。”
观测台的穹顶缓缓打开,冬夜的星空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北斗七星清晰地挂在天际,参星与昴星在猎户座的两侧闪烁,像是上帝亲手撒下的钻石。林知夏看着那些熟悉的星辰,突然想起外婆生前给她的那封旧信,信里写着:“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造物主的见证。若你迷失方向,就抬头看看星空,它会带你找到回家的路。”
顾时衍似乎察觉到她的走神,轻声问道:“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林知夏转头看向他,眼底映着星光,“或许这些星辰,不只是冰冷的天体,更是造物主留给我们的印记,提醒我们他创造的奇妙。”
那晚的星空,成了林知夏与顾时衍故事的开端。他们常常在天文馆见面,一起研究星图,一起读《圣经》里关于创造的章节,从《历代志》的“惟独耶和华创造诸天”,到《尼希米记》的“这一切都是你所保存的”,每一句经文,都让他们对“创造”与“守护”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章质疑与迷失的阴影
随着相处渐深,林知夏渐渐发现,顾时衍看似沉静的外表下,藏着深深的困惑。他研究神学多年,却在一次学术争议中,被质疑“过度神化造物主的创造”,甚至有人说他的研究是“脱离现实的空想”。
那天,林知夏在天文馆的休息区找到顾时衍时,他正坐在窗边,手里攥着那本《圣经旧约注释》,眉头紧锁。阳光透过玻璃落在他身上,却没能驱散他眼底的阴霾。
“又在想那些质疑的话?”林知夏递给他一杯热可可,在他身边坐下。
顾时衍接过杯子,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却暖不透心里的寒凉:“他们说我执着于‘造物主创造天地’是愚昧,说星辰的运行只是物理规律,和‘神’无关。我看着那些精准的星轨数据,有时候也会怀疑,是不是我真的错了?”他翻开书,指着《约伯记》第十章的句子,“就像经文中说的‘你手所造的,你又欺压,又藐视’,有时候我会想,若造物主真的存在,为什么要让我们在质疑中挣扎?”
林知夏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观测台边,打开了穹顶的模拟星空。猎户座的星云在黑暗中缓缓旋转,昴星团像一团朦胧的雾气,美得让人窒息。“你看,”她指着那些星辰,“古人没有精密的仪器,却能准确记录下星辰的位置;我们有了卫星和计算机,能算出星轨的每一个细节,可这难道不是更印证了‘创造’的奇妙吗?就像《尼希米记》里说的‘你造了天和天上的天,并天上的万象’,这些规律不是偶然,是造物主的设计。”
她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