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釉色也有些不均,可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却比任何精致的工艺品都让她心动。“沈舟,谢谢你,”她拿起一个杯子,轻轻碰了碰他手里的碗,“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沈舟笑了,从窑边的架子上拿下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只刻有亚当名字的小陶人:“这是我给你做的,《创世记》里说神用尘土造人,我们用陶土做小像,也算对‘创造’的一点致敬。”他顿了顿,语气认真,“林砚,和你一起做陶瓷的日子,就像安息日一样,让我觉得踏实又安心。我想,神造男女,本就是要彼此相伴,一起经营生活,一起在创造里感受恩典。”
林砚看着手里的小陶人,指尖轻轻拂过“亚当”两个字,突然觉得心跳漏了一拍。她抬头看着沈舟,眼里映着窑火的光:“我也是。以前在广告公司,每天忙着赶方案,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来到这里,和你一起揉泥、烧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安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和对的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第三章传承中的使命,如样式相传
随着对陶艺的深入了解,林砚和沈舟开始一起做更有意义的事——他们在工作室里开设了“亲子陶艺课”,教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陶瓷,还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创世记》里神创造天地、用尘土造人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做陶坯时,不小心把泥胚捏碎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我怎么都做不好,我是不是很笨?”
林砚走过去,把他扶起来,拿过一块新的泥团:“你看,神用尘土造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们做陶瓷,就像神创造一样,要慢慢试,慢慢改,碎了再重新捏,总会做好的。”她蹲下身,和小男孩一起揉泥,“我们一起做个‘小亚当’好不好?用泥土做他的身体,再给他画上笑脸。”
小男孩点点头,擦干眼泪,跟着林砚一起揉泥、塑形。沈舟则在一旁,给其他孩子讲“神照着自己的样式造人”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照着他的样式造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就像你们做的陶瓷,每个都不一样,却都很珍贵。”
亲子课结束后,小男孩拿着自己做的“小亚当”陶坯,开心地对爸爸妈妈说:“我也要像神创造一样,以后做更多好看的陶瓷!”看着孩子眼里的光,林砚和沈舟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欣慰。
他们还一起发起了“陶瓷传情”活动,把学员们做的陶瓷作品送给养老院的老人和山区的孩子。有一次,他们带着一批刻有经文的陶瓷杯子去山区小学,孩子们拿着杯子,兴奋地互相展示:“你看,我的杯子上有‘安息日’三个字!”“我的杯子上有小太阳!”
校长拉着他们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这些杯子不仅好看,还让孩子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你们用陶瓷传递的爱,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离开小学时,沈舟轻声说:“神照着自己的样式造人,又赐福给我们,就是要让我们把这份爱和真理传递下去。就像我们做的陶瓷,从泥土到成品,要经过很多工序;爱与真理的传递,也要我们一步一步去做,去影响更多人。”
林砚靠在他的肩膀上,看着车窗外掠过的田野,心里满是幸福:“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有意义的陶瓷,把神的恩典,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传给更多人。”
第四章尘土里的永恒,如气息相传
又过了两年,林砚和沈舟的“拾光”陶艺工作室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信仰与艺术空间”。他们不仅开设了陶艺课,还定期举办“安息日分享会”,邀请大家一起读经、品茶,用陶瓷作品分享自己的故事。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他们一起做的“创世记系列”陶瓷——有刻着“尘土造人”的陶板,有绘着“第七日安息”的瓷盘,还有捏成亚当夏娃小像的陶偶。
有一天,沈舟在工作室的后院,用他们第一次一起揉过的那块陶土,做了两个小小的戒指坯。他把林砚叫到窑火旁,打开刚冷却的窑门,拿出那对素烧的陶戒——上面没有华丽的装饰,只刻着彼此的名字,还有一行小小的“尘土与气息”。
“林砚,”沈舟单膝跪地,手里拿着那对陶戒,眼神里满是温柔,“从我们在陶土边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