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花的主脉下面,似乎还有一处可以分泌花蜜的地方,蜜蜂可以从这些花蜜中提取蜂蜜。
而且在花瓣的下面,还有一种类似于花蜜的东西,可以让蜜蜂不需要等着棉花开花。
因此,温尔得出结论,用棉花养蜂,在开花前,首先从叶脉下面分泌出蜜液,然后从苞叶下面开始分泌花蜜,最后才是棉花自身分泌的花蜜。
这就意味着,在棉花地周围,至少可以多采集几个月的蜂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需要去寻找不同的花,这样的话,蜂蜜的产量就会大大的增加。
“温郎君,我听说明年棉花田还会继续扩大,如此一来,就算是采完了棉花,蜜蜂们也能采集到不少蜂蜜。”
百姓最为看重的就是乡土,更何况是贞观年间。
所以,哪怕温尔这大半年来拉着几辆马车,带着几个养蜂人,不停的在朔州周围奔波,如果真的可以不受苦也能过得很好,没有人会一直跟着温尔迁徙的。
“能是能,但过了九月,花蜜就没了,不利于扩大养殖规模。如果能多开一会,那该多好啊。”
温尔发现,如果蜜蜂所能采到的花蜜非常少,那么他们必须在蜂房里留下足够的蜂蜜供蜜蜂食用,否则蜜蜂将大量死亡。
不过这样一来,蜂蜜的产量就会大幅度下降,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只是,这件事,显然不是一时半刻能够解决的。
……
杜书和杜芳正在杜家的棉花地里走着。
为了把棉花种好,杜芳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朔州,偶尔回一趟长安。
还好,从朔州通往长安的官道,全部都是水泥路面,纵马疾驰,也不过五六天的时间。
“郎君,据观狮山书院诸生预估,这一季的产棉量,应该不会逊色于长安城之外。虽然价格肯定没有去年那么高,但绝对能赚不少钱。基本上,这一年的棉花卖出去,咱们府上花在这片地上的钱,也都赚回来了。”
杜书感觉自己的未来,又多了几分期待。
前些年,杜家好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家道中落。
虽然说底子很厚,但杜书还是有些担心。
现在看到数万亩的棉田都能收获,他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前些日子,燕王府有人卖给棉花脱粒的机子,价钱不低,倒是有不少人买。要不,我们也买几台?”
“郎君,这要看咱们要不要自己做棉布了,如果不自己做棉布的话,那脱粒就没意义了,价钱也高不到哪里去。那些买了这机器的人家,都是做麻布、丝绸、羊毛生意的,想要绕开燕王府,自己做棉布。”
杜书身为杜家的总管,对于朔州各大家族的情况,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这么说,现在不能买了?”
杜芳也不是傻子,杜书这是什么意思,他当然知道。
杜家的产业,没有一个与“衣”有关的,纺织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
而且这脱粒的机器的价格也太高了,而且光脱粒的话,棉花价格也涨不了多少,想要把脱粒机的成本赚回来,还不知道要卖多少。
确实没什么用。
“郎君,崔家,萧家,卢家,长孙家,都在朔州建了一家专门生产棉布的作坊。虽然每家每户都种了不少棉花,可真要说起来,还真不一定能满足作坊的需要。所以,他们肯定要从市场上买棉花,我看,与其建作坊,还不如多买些地,多种些棉花,赚的钱未必比他们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