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的。
那些本来已经显得无精打采的出版商们,在谈判桌上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他们毫不退让的和明诚工作室的团队展开了拉锯战,用唇枪舌剑争取着每一分的利益。
好在有着上次成功合作的经验在,双方得以在无数个可能陷入僵局的环节找到共识。
那些曾经在《小王子》合约中反复推敲过的条款,如今都成了现成的模板
于是,在三天后,《龙族》全球行权的分割便已经落下了帷幕。
莱茵河出版社如愿以偿,拿下了欧洲大陆(除英联邦国家外)的独家行代理权。
汉斯·穆勒在签署完厚厚的合同文本后,紧紧握住赵曼的手,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赵总监,这一定会是双赢的合作,”
他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龙族》将在欧洲掀起一股东方幻想文学的热潮。”
英语区市场则被几家充满魄力的小出版商瓜分。
加拿大的“枫叶图书”
获得了北美英语区的行权;澳大利亚的“南方大陆出版”
拿下了大洋洲市场;英国的“泰晤士出版”
负责英伦三岛;而新西兰的“太平洋之光”
也如愿以偿,获得了本国的行权。
他们虽然付出了3o的版税,但每个人都如同捡到了宝藏,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
对于能赚钱的生意来说,效率就是生命,就是财富,就是上帝。
签约仪式上的香槟酒香尚未散尽,一场争分夺秒的翻译工程已在全球各大出版社紧锣密鼓地展开。
莱茵河出版社的总部大楼彻夜通明。
汉斯·穆勒将顶层会议室改造成了“战时指挥部”
。
他采用了最经典也最可靠的人海战术与精细分工。
整整三十位顶尖译者被分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个小组,每组配有两名初译、一名校对和一名定稿人。
他们实行“三班倒”
制度,确保翻译工作24小时不间断。
最核心的“概念统筹室”
里,三位白苍苍的资深编辑坐镇,他们面前堆满了各种语种的词典和参考资料。
任何核心概念,如“言灵”
、“炼金术”
、“屠龙”
,都必须先在这里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最佳译法后,形成一张张标准术语卡,由专人跑步送到各个翻译小组手中。
为了一个词的准确性,他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房间里弥漫着雪茄和旧书页的味道。
译好的章节被立刻打印出来,由母语为德语、法语等的大学生“文化试读员”
在隔壁房间朗读,一旦现拗口或难以理解之处,立刻用红笔标出,返回修改。
在加拿大,“枫叶图书”
则采取了效率更高的措施。
他们在魁北克湖畔包下了一座远离尘嚣的木屋别墅,组建了“沉浸式封闭翻译营”
。
团队由汉学家和母语为英语的华裔青年组成。
他们将小说章节拆解,贴在巨大的白板上,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标记难点和讨论结果。
为了一个地道的北美校园俚语翻译,年轻人们会激烈地模拟对话场景,直到找到最“酷”
的表达。
一位老翻译家甚至带来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作为“终极裁判”
,只有当他儿子表示“这听起来像是我们学校里会说的话”
时,该处的翻译才算通过。
大量的手写稿和打印稿堆积在长桌上,翻译进度则用彩笔在一张巨大的手绘表格上手动更新。
英国的“泰晤士出版”
则展现了古老的学院派严谨。
他们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一间古朴阅览室里,组建了“跨学科翻译委员会”
。
东亚研究、古典文学、欧洲神话学领域的学者们围坐在长桌旁,他们的工具是厚重的纸质词典、专着和满腹的经纶。
翻译过程宛如一场持续的学术研讨:每译完一个章节,便会举行一次“朗读会”
,由一位学者用优雅的牛津口音诵读译文,其他成员闭目聆听,捕捉任何不和谐的音节或逻辑断层。
为了书中一仿古诗的韵律,他们可能会花费整个下午,翻阅《英诗格律》等经典,寻找最贴切的节奏来匹配原文的意境。
进度虽慢,但每一章定稿都堪称一件语言学艺术品。
澳大利亚的“南方大陆出版”
则充分挥了其文化多元的优势。
他们的翻译部同样人声鼎沸,但独特之处在于邀请了一位原住民文化顾问常驻办公室。
当遇到涉及家族、传承与自然力量的段落时,这位顾问会分享其民族传说中的类似概念,为译者提供文化参照的灵感,使得译本在精准之外,更增添了一分与当地文化的神秘共鸣。
他们依靠最原始的电话、传真和面对面的小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