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份手书的价值并不像那些历史上的名家的作品那样高,但至少对这个在大山深处的家庭来说,总会有一些不同的意义。
也许这个家庭的命运,会因为这幅手书而改变。
这条私信很长,那是因为在围脖上,陌生人之间,在对方回复你之前,只能一条私信。
李静想尽可能地把所有的恳切与缘由都装进这唯一的信息里,生怕任何一点疏漏都会让这个唐突的请求显得轻慢。
周硕耐心地读完这条长长的私信,忍不住叹了口气:“这真是个好老师。”
李清清也附和道:“是啊,她没有想着自己,而是一直想着她的学生,真是个好老师。”
周硕打字回复道:“我非常乐意为这位小朋友和他令人敬佩的护林员爷爷,手书这诗。
请您提供一份地址和联系电话,我会尽快邮寄过去。
如果您所在的学校里,任何学生或者老师需要帮助,都可以联系明诚慈善基金会,我们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周硕又给了她一个电话,这是“明诚慈善基金会”
高层管理的联系方式。
实际上,周硕的“明诚慈善基金会”
在整个龙国都是很有名的。
这个慈善机构自成立以来,建了无数所希望小学,资助了无数个困难的孩子、残疾人。
甚至在o8年的大灾难里,更是一次性捐助了过十亿龙元的救灾物资。
当时周硕几乎把除了维持西红柿和小音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之外的所有可用资金都抽了出来,用来购买赈灾物资。
o8年的钱,那确实很值钱。
这些物资帮助了无数灾民重建了家园,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这个数目让无数人为之咂舌。
他家里至今都挂着一副长老题字的“善之家”
的牌匾。
(ps:这玩意不能详写,一笔带过就行了,所以当时写到这个时间线的时候也没写。
)
李静很快就看到了周硕的回复,她本来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他知道周硕很忙,能够看到她那条围脖都是天幸,更不要提看到她的私信。
这种概率和中奖差不多。
没想到他真的看到了!
他不但看到了,而且回复了。
更令她惊喜的是,周硕不但答应了她的请求,甚至仅仅通过那张照片中老化的窗户,就细心地推测出了这所学校的情况,并且表示了资助的意愿。
这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李静是在山区支教的老师,她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被群山环抱的乡镇中学。
因为在深山当中,所以对这里的开很困难,也很慢。
虽然保证了这里通了路,有学校,有老师。
但深山里的这些条件,是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红砖砌成的教学楼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产物,墙缝间探出倔强的杂草。
周硕看到的那张照片里老化的钢窗,雨水早已锈蚀了它们的棱角,每逢刮风天气,就会出哐当哐当的声响。
这里的困难具体而微。
物理实验室里的仪器大多还是“古董”
,学生们分组做电路实验时,常常因为接触不良的接线柱而反复失败;化学试剂更是需要精打细算,许多实验只能由老师在讲台上演示。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寄宿生,正值育抽条的年纪,却常常因为伙食费而犯难,晚自习后回到没有热水的宿舍,只能用冷水擦一把脸。
许多学生和王明一样,是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远在沿海的工厂,一年只能见上一次。
青春期的迷茫与课业的压力无处诉说,只能沉淀在一篇篇周记里。
李静批改作文时,常常读到他们对山外世界笨拙而真挚的想象,也读到那份与年龄不符的、对家中老人的担忧。
学校的老师们,则像一个个坚守的哨兵。
几位年近退休的老教师,本可以调到条件更好的县城,却选择留了下来,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走了,这些娃娃怎么办?”
年轻的支教老师来了又走,像候鸟,把新鲜的知识和视野留下,却也带走了孩子们一次次积攒又落空的期待。
“明诚慈善基金会”
确实在尽力的资助这样的学校,在努力改变他们的环境。
她当然知道明诚基金的力量终究是有限度的。
太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学校在排队等候,太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默默期盼。
审批流程需要时间,资源需要合理分配——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现实。
但教育这件事,从来都等不起。
早一年建起实验室,可能就会多几个爱上物理的孩子;早一个月装上热水器,可能就会少几个在寒冬里感冒的身影。
对这群正在青春路口张望的少年来说,每一个“早一点”
,都可能改变他们人生的轨迹。
此刻,李静握着手机,屏幕上周硕的回复像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