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出,则《古文尚书》公案,可谓彻底了结。”
《文学遗产》的评论则带着点意味深长:“《古文尚书疏证》的出现,让许多以前靠着模糊阐释和宏大理论吃饭的学者感到了恐慌。
它用近乎‘暴力’的实证告诉我们:学问,终究是要拿证据说话的。”
就连给普通知识分子看的《读书》杂志,也用了整整一个专栏来讨论这本书,标题起得相当吸引眼球:《一本劝退了99读者的书,为何正在颠覆学界?》。
一时间,以《疏证》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课题申请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古文尚书疏证〉引书考》、《周硕考据思想研究》、《从〈古文尚书疏证〉看考据学派方法论的转型》……光是看这些论文标题,就能感受到学界被这部巨着激起了多大的研究热情。
而所有引用了这本书的论文,似乎都凭空多了一层底气,仿佛引用了它,就站在了方法论的正确高地上。
京大文学院的那份破格教授聘书,此刻在学术界的所有人看来,不再是破格,而是实至名归,甚至觉得京大这便宜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