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失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一部分帝国军将领主张暂停北线的进攻、优先保卫作为帝国神圣不可侵犯领土一部分的第九区;另一部分将领则坚持加大北线的攻势,同时声称第九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在帝国军内部这种持续不断的争执背景下,查尔斯皇帝本人的态度成了能够左右一切的关键。
事实证明,查理三世不可能白白放弃背叛盟友和丢失外交信誉换来的领土。以皇妃玛丽安娜·Vi·布里塔尼亚陆军上将和第二圆桌骑士奥莉薇亚·泽冯陆军中将为首的一批指挥官在查尔斯皇帝的命令下来到第九区,接管了第九区的全部军务,以便早日将登陆的南庭军彻底赶下海。
就在这批新指挥官抵达前不久,成功地在西部山区立足并迅速沿着狭窄的西部沿海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简易空军基地的南庭军发起了又一次大规模攻势。以王双指挥的神武中军为主的登陆部队兵分三路,以地面装甲部队和步兵空中突击为主再加上空军和炮兵部队支援的战术分别从帝国军防线上的薄弱地带发起进攻,经历了数个小时的血战后,成功突破帝国军防线,不断逼近伯纳姆基地。与此同时,战败后不得不服从南庭军统一指挥的吉尔克斯坦雇佣兵也在南庭军的命令下悄悄地从西部山区往东渗透、对布里塔尼亚军用和民用基础设施进行破坏。
大敌当前,第九区的帝国军却沉迷内斗难以自拔。争端主要集中在士兵和指挥官两个层面上。保守派帝国军指挥官坚持认为往军队内补充更多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就是间接向编号区贱民让步、就是等同向编号区人下跪,他们同时还坚持要求一律使用从本土调来的军官尤其是贵族军官来填补因指挥官阵亡而空缺出来的岗位,此等种种言行不仅让编号区居民和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反感,也让许多搬到第九区居住的帝国军官心生不满。上级的内讧严重地影响了受到沉重打击的帝国军作战部队的恢复速度,有些部队不是接收不到新兵就是找不到新指挥官,害怕遭到贵族报复的平民军官又无论如何不肯冒险让自己的下属越级暂代。
这些乱象在玛丽安娜抵达后才得到了缓解,拒绝名誉布里塔尼亚人士兵甚至排斥本地军官的保守派指挥官的意见总算被压制下去了。此时,帝国军依托南岛南部地理环境建立的第一防线由于受到南庭军从南尾州方向和西部山区方向同时发起的攻击,已经全面崩溃。8月16日,南庭军攻陷华莱士省全境,恢复其旧名赤田州,在这片土地上再一次升起了联邦的铁血八星满地红旗。
气势不减的南庭军还在持续北上,伯纳姆基地和近在咫尺的基督城岌岌可危。第九区的帝国军将希望放在了玛丽安娜身上,他们盼望着这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查尔斯皇帝的意志的皇妃将军能够扭转败局,尤其是根除那些从内部腐蚀着帝国军的因素——至于这些因素究竟是什么,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答案。
8月中旬的最后几天里,玛丽安娜先是暂时稳住了战线,而后对第九区的军政和民政系统开始了自第九区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整肃。她的助手,又正是出身自世代与帝国特务机关有着不解之缘的泽冯家族的奥莉薇亚。首先倒霉的是那些平日存在诸多不法行为的军官,这些人被以创纪录的速度撤职和关押,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在玛丽安娜看来更有资格但出身不那么显赫的平民军官。
议论四起,玛丽安娜只顾效忠于查尔斯皇帝的军队体系而不顾帝国贵族传统的种种行为引起了贵族的强烈反弹,有贵族甚至称玛丽安娜的举动简直就是要效仿EU共和派的第一步:现在就敢以战争需求为名剥夺贵族对军队的影响力,以后要做什么,那更是不堪设想。
但麦克尼尔身边的士兵们却很高兴,长期以来受着两种完全矛盾的价值观折磨的他们从玛丽安娜的果断作风上找到了自己所需的东西。一定是这样,这才是英明神武的查尔斯皇帝的真实念头,布里塔尼亚帝国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强者而不是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的贵族,同时提倡自相矛盾的东西不过是因为贵族势力仍然根深蒂固罢了。
仍然没有接到新调令的麦克尼尔暂时和第61营的残兵败将们躲在伯纳姆基地里训练补充到前线的新兵,里面的黑人面孔和亚裔面孔比例越来越高了。这些新兵们往往会兴致勃勃地对麦克尼尔说,有玛丽安娜这样的顶头上司,他们的努力奋战一定能够得到回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上司截取下属的功劳再由下属承担上司的过失。
“我得跟你道歉,亚当斯教官。”这天傍晚,结束了训练工作的布拉德利找到了麦克尼尔,局促不安地对麦克尼尔说,自己直到现在才体会到麦克尼尔当时训练他们的难处,“……大家都只沉浸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