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看着坐在榻边矮凳上的萧砚,将入城时的万民盛况娓娓道来,末了感叹道:“夫君今日入城,万民景从,山呼万岁、天子,此情此景,纵使臣妾身在府中,亦能想见其震撼人心。民心所向,沛然莫御,已如江河奔海,势不可挡了。”
萧砚的手掌轻轻覆在她的腹部,感受着生命的律动,没有立刻接话。
女帝顿了顿,目光投向枕边一个不起眼的暗格。她伸手进去摸索片刻,取出一卷质地考究的明黄帛书,递到萧砚面前。
“还有一事,就在你归来的前几日,朱友贞秘密召见了负责皇宫守备的夜不收镇抚使李莽。”
萧砚的目光落在帛书上。
“他塞给了李莽这个。”女帝将帛书展开一角,露出里面的字迹,“李莽不敢擅专,连夜送到了王府。”
“此乃朱友贞亲笔所书,并加盖了玉玺的……禅位诏书。他言,自知朱氏失德,天命在唐,居于帝位,惶恐难安,日夜难寐。愿效法古之尧舜,将神器禅让于夫君,以顺天命,安民心。”
她看着萧砚接过诏书,便继续道:“此事极为隐秘,李莽只报于臣妾知晓。臣妾亦未声张,更未交付天策府诸公商议。如今夫君归来,此物当由夫君亲览定夺。朱友贞此举,虽是迫于形势,求保性命富贵,却也……堵住了悠悠众口,坐实了夫君承天受命、正朔所归之名。夫君……”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温柔的落在萧砚脸上,“如今心中,可还有顾虑”
萧砚展开那卷诏书,朱友贞的用词带着明显的仓惶和讨好之意,无非是自承无德,赞颂秦王功业,愿行禅让。他并未细看内容,目光扫过那方玺印,便将诏书轻轻合拢,放在一旁的矮几上。
他轻轻握住女帝置于腹上的手,掌心传来的温热和其下生命的搏动,让他心中一片宁定。
“云姬,此前我顾虑重重,是怕那九五之位成了妥协之位,怕重蹈朱温覆辙,令新政寸步难行。但当日大同夜里,述里朵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她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这‘天子’之名,虽亦是牢笼,确也实乃凝聚人心、号令天下、推行新政、震慑四方不臣的依仗。”
他的目光落在女帝的腹上,坦然道:“不管是为了我们的孩儿,还是口口声声说的终结这三百年乱世的夙愿,这帝位……当坐。”
女帝迎着他的目光,反手握住萧砚的手,只是轻轻点头。
无需再多言语,心意已然相通。
——————
萧砚归京后的日子,并未如想象中那般平静。王府之外,整个汴梁城,乃至更遥远的地方,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最终汇成汹涌之势。
先是河南道八百里加急奏报,言黄河于孟津段,“河清三日”,大河骤然清澈见底,鱼虾可数。魏王张全义的奏疏中引经据典,称此为“圣人出,黄河清”的千古祥瑞,乃天下大治之兆。
紧接着,河北道上奏,镇州城外农人所种粟田中,惊现“嘉禾”,一茎之上竟结出九支饱满的穗头,县官大惊,紧急将之连同奏疏一同快马送入汴梁。奏疏称此乃“天降祥禾,五谷丰登”之象。
蜀中奏报紧随而至,却说有于成都西郊青城山脚,数百人目睹白虎现踪。那白虎毛色如雪,体型雄健,见人不惊,反而低吼三声,随即遁入山林,踪迹全无。奏疏称白虎乃西方杀伐之神,却显圣而不伤人,低吼示警,乃昭示王者仁德,兵戈止息。
凤翔亦是上奏,称数日前清晨,岐山之上云霞蒸蔚,隐有清越凤鸣之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祥云汇聚,形如华盖,笼罩岐山主峰达半日之久。
甚至远在漠北的奏疏也到了,奏疏称,木叶山天降神异,有赤色流星坠地,落地后却化为一块通体洁白、温润如玉的巨石,石上天然生成奇异的纹路,经随军文书辨认,竟酷似古篆“天命在秦”四字!
其后半月,汴梁城沉浸在一片异样的喧嚣与期盼之中。祥瑞之说,如同野火燎原,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白鹿现于嵩山,嘉禾生于汴郊,黄河水清三日……各种或真或假的吉兆被传得神乎其神。
这些“祥瑞”如同事先约定好一般,在短短十余日内,从四面八方、水陆驿站,如雪片般飞入汴梁,堆满了天策府的案头。地方官员、统兵将领、乃至一些嗅觉灵敏的朱梁旧臣和摇摆藩镇,无不争先恐后的在奏疏中大书特书,极尽渲染之能事,将这些异象与秦王的功业、德行紧密相连,作为“天命在秦”的铁证。
河南、河北、关中、蜀地,陇西、河东、漠北等全天下的劝进之声比之上一次更加势大,响彻云霄。
七月末,以韩延徽、敬翔为首,携刚刚结束晋国战事善后返京的李思安、王景仁等大将,以及众多天策府、枢密院诸如张文蔚、杨涉等重臣,齐至秦王府求见。
王府事厅内,檀香袅袅。萧砚端坐主位,神色平静。群臣行礼毕,劝进之声便如潮水般涌来。
韩延徽当仁不让的率先出列,道:“殿下,北疆砥定,胡尘远遁;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