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渔村笼罩在金色的霞光里,苏晚秋靠在院中的老榕树下,看着母亲李桂芝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枸杞红枣鸡汤的香气随着炊烟袅袅飘来,混合着海风特有的咸腥,构成她在这个时代最熟悉的家的味道。
“妈,您别忙了,坐下歇会儿。“苏晚秋轻声唤道。
李桂芝回头,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走过来坐在女儿身边的竹椅上:“不忙不忙,你这阵子好不容易胃口好了,妈看着高兴。“她仔细端详着苏晚秋的脸,“脸色是比前阵子好多了,就是要这样,该吃吃,该睡睡,别总惦记厂里那些事。“
苏晚秋握住母亲粗糙的手,指尖抚过那些常年做针线留下的薄茧。这双手,曾经在无数个深夜里为她缝制衣裳,在困难时期撑起整个家,如今又为她未出世的孩子准备着小衣小鞋。
“妈,“她忽然轻声问,“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李桂芝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们那会儿哪敢想那么多?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你外婆走得早,我十六岁就接了她的绣活,天天想着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她的目光飘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光,“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苏州的绣坊学艺,听说那里的师傅手艺特别好。“
苏晚秋的心轻轻一颤。那个骑着单车的少女,是否也曾怀揣着这样的梦想?
“后来啊...“李桂芝叹了口气,“后来就认识了你爸,结了婚,有了你们姐弟和嘉欣。这日子过着过着,那些年轻时的念头也就淡了。“她转头看着女儿,眼中满是慈爱,“不过现在看着你把鸿霓做得这么好,妈觉得比自己当年去苏州学艺还高兴。“
苏晚秋靠进母亲怀里,感受着她温暖的体温。这一刻,她忽然明白了什么。无论那个单车少女的未来会走向何方,眼前的这个母亲,这个用半生心血养育她、支持她的母亲,才是真实存在的。而她所要做的,不是纠结于时空的谜题,而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第二天清晨,苏晚秋早早来到办公室。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她打开抽屉,取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这是她特意让郑雅婷从香港带回来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烫着鸿霓的logo。
她翻开第一页,郑重地写下:“鸿霓发展笔记,1987年7月。“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她记录下昨天定稿会的讨论要点,列出秋季系列需要跟进的事项,规划着“鸿霓工匠基金“的实施细节。
郑雅婷推门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苏晚秋坐在晨光里,专注地书写着,侧脸线条柔和却坚定,微微隆起的小腹在宽松的连衣裙下已能看出轮廓。
“在写什么?“郑雅婷好奇地问。
苏晚秋抬起头,微微一笑:“在做我们自己的秘典。“
郑雅婷在她对面坐下,递过一份文件:“这是上海一百那边刚传真的订单确认,首批定制款下周发货。另外,有个好消息——北京王府井百货主动联系我们,希望引进木棉系列。“
苏晚秋接过文件,仔细浏览着。“这是个好机会。“她合上文件,“不过北方市场的气候和消费习惯和南方不同,我们需要调整产品策略。你让市场部做个详细调研,特别是对秋冬装的需求。“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秋将精力集中在秋季系列的生产跟进上。由于面料更换,很多工艺需要重新调试,她几乎整天泡在车间里,和周玉芳一起研究如何在苎麻混纺上达到最佳的刺绣效果。
“这料子吃针和真丝不一样,“周玉芳戴着老花镜,仔细调整着绣绷的松紧,“力道要更柔,不然容易留下针眼。“
苏晚秋认真观察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这些经验是几十年的积累,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宝贵财富。她让沈墨兰拿着笔记本跟在身边,将周师傅的每一个要点都记录下来。
“晚秋姐,“沈墨兰边记边问,“您说咱们把这些工艺都整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