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后,张建军大步迈进院子,军大衣上沾着雪粒。听完情况,他独臂一挥:“跟我来。“
祠堂外,老支书正带着几个村民围在电线杆下抽烟,见他们来了,冷笑一声:“苏家丫头,祠堂是祭祖的地方,不是让你搞资本主义的!“
“支书,我们付了租金,合法经营。“苏晚秋攥紧拳头。
“合法?“老支书吐了口痰,“招那么多女工,谁知道在搞什么名堂?“
张建军突然上前一步,仅剩的右手按在电线杆上:“支书,我在部队学过电工,这线我接了。“
“你敢!“老支书瞪眼。
“祠堂的电线是七五年民兵连拉的,属于集体财产。“张建军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您私自剪断,算破坏集体财产,要坐牢的。“
老支书脸色一变,周围村民也开始窃窃私语。张建军趁机压低声音:“支书,您孙子明年当兵的事,我老连长正好管征兵...“
最终,老支书骂骂咧咧地带人走了。张建军麻利地爬上电线杆,用牙咬着电线接驳。周玉梅在下面扶着梯子,仰头时雪花落进她眼里。
“小心!“她突然惊叫——一块冰凌从屋檐坠落,擦着张建军的肩膀砸在地上。
张建军低头看她,嘴角微扬:“没事,手榴弹都炸不死我。“
当夜,祠堂里灯火通明。十五台缝纫机嗡嗡作响,女工们埋头赶制腰带。苏晚秋穿梭其间,不时停下来指导针法。角落里,李桂芝正手把手教几个姑娘盘扣——“蝴蝶翅膀要对称““琵琶扣的环要留一指宽“。
“苏老板,“一个圆脸女工怯生生地问,“做完这批活,还能跟着您干吗?“
其他女工也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她们大多是从外地打工回来的,见识过广州服装厂的流水线,却第一次遇到按件计酬、月底还发奖金的工作。
苏晚秋刚要回答,祠堂大门突然被推开。苏大海扛着一筐木炭走进来,胡茬上结着冰碴:“夜里冷,别冻坏机器。“
女工们窃笑起来——谁不知道苏大海当初最反对女儿做生意?如今却天天往祠堂送热水、修板凳。
“爸...“苏晚秋眼眶发热。
“赶紧干活!“苏大海粗声粗气地说,却往她手里塞了个烤红薯。
除夕夜,当十二寸的牡丹牌电视机搬进院子时,半个村子都轰动了。孩子们挤在最前排,大人们拎着小板凳围坐其后,连老支书都背着手在远处张望。
“这可是深圳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周玉梅得意地调试天线,屏幕上春晚主持人刘晓庆的红裙子引来一片惊呼。
苏晚秋悄悄退到灶间,从兜里掏出个信封塞给母亲:“妈,这是订单的定金,五百块。“
李桂芝手一抖,差点打翻酱油瓶:“这么多?“
“山本先生预付了三成。“苏晚秋压低声音,“等货款全到了,咱们把房子翻新一下。“
李桂芝抹了抹眼角,突然从灶台底下摸出个布包:“给你做了件新袄子,用的是日本订单的边角料。“
靛蓝底子上绣着细密的浪花纹,盘扣是一对展翅的银蝶。苏晚秋抚摸着精致的针脚,突然想起什么:“妈,你这些手艺...当年在上海学的?“
李桂芝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六四年,我老师给访华的印尼总统夫人做过旗袍,用的是这种海浪纹...“她的手指轻轻划过绣样,“后来运动来了,老师跳了黄浦江,这些花样都成了“四旧“...“
院外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春晚开始放《乡恋》了。李桂芝慌忙擦干眼泪:“出去吧,你爸该找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