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李悍泪流满面,嚎啕大哭,双手握紧长矛,奋力迎向越来越近的黑色铁墙。
刹那间,战马嘶鸣,木杆崩碎成碎片,浑身如撞上城墙,浑身剧痛,整个人抛飞出去,艰难睁眼,只见硕大的马蹄,世界瞬间被黑暗覆盖。
战斗半个时辰不到便完全结束,代军大营里的防守力量比斥候昨晚上汇报的还少。
竟然只有二百人左右,前锋涌入之后发现营地人全走光了。
慕容亭部不费吹灰之力拿下空营寨,为后方追击队伍大开通路。
审讯战俘后得知,剧情居然真的和他的联想一样。
代军最开始留四千人断后,要求坚守三天以上。
结果第一天黄昏主将就带三千多人溜了,留下八百多人,当天晚上百夫又带着四百多人溜了,留下四百多人。
天要亮的时候余下人反应过来都跑光了,又出现大量逃兵,等到天完全亮后,居然只剩下二百多人还傻乎乎守在营地里。
等于四千人最后只跑剩二百......
这跟一个团的人最后剩一个班守桥头还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赵立宽立即令第二队侯景部二十营轻越过前锋开始追击。
他的中军则跟在其后向北推进。
河谷大道上,大量丢弃铠甲、兵器、车辆和粮草,沿途到处都是。
具象化了什么叫丢盔弃甲。
赵立宽下令各军不得拾取哄抢,只管赶路,违命者军法从事,打扫战场的事交给后军沈天佑部。
大军行军到中午,侯景部派人回报,他们已经黏住了代军的末队,大约有三千多人,正在发起进攻,不断咬住他们。
赵立宽随机应变,令体力充沛的慕容亭部先赶上去支援。
并令其以五十人队沿河谷西侧北进,在侯景部左后侧保护轻骑兵。
因为战术上,敌人如果想要反制轻骑兵战术,左后侧是最关键的地方。
又赶路半个时辰左右,前锋已经看到远处河谷中的战斗。
赵立宽打马越过行伍,来到最前沿视野开阔处,远处河谷中的战斗尽收眼底。
侯景部骑兵二十营,分为四十队,每营两队,每队百人。
沿河谷西岸行军,接近敌人后立即向东转向机动,在代军末队六七十步外用弓弩射击。
这样右手拉弓正好顺手。
随后一队队与代军末尾擦过后向南回旋,再转向西面,重新回到河边的末队伍。
四十队形成了一个不断回旋的漩涡,前沿不断抵近代军,一队队轮流打击,箭矢如飞蝗不停歇。
在周军的视角他们是一队队上,每队人也好,马也好,进攻之后都有一段休整和准备的时间。
但在代军的队伍末端看来,他们面对的就是永不停歇如疾风骤雨般的进攻。
这种阵法是军中常用的车悬阵,也是轻重骑兵练习最多的阵法。
据说最早可以追述到霍去病打击匈奴人时使用,但真假已不可考。
这种阵法的精髓就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实际上在局部战场形成了多打少。
代军后方的士兵顶多七八百,前面的没法帮忙,甚至多数人后面发生什么都不知道。
但他们面对的却是二十营,四十队周军骑轻骑兵的轮流打击。
论兵力,此时河谷里代军后部和周军轻骑兵兵力相当,但骑兵利用机动性,就能轻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