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但是安南內部,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致使大明一直在镇压当地的叛乱。
最终,在瞻基时期,便彻底放弃了交趾布政司。
朱棣甚至可以猜到,他的这位孙子的想法,
无非就是长期对交趾的作战,使得朝廷陷入疲惫,即维持对交趾的统治既耗费巨大又收益甚微。
事实上,虽然放弃交趾布政司能够看到切实的利益,但是却对大明之后,產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放弃交趾,毫无疑问,是对外宣告了大明的势弱,这无疑是在给周边的国家,传递一个信息。
大明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此举极大地破坏了大明的朝贡体系。
这还不算完。
周边的土司见到这一幕,也纷纷试图独立,
这使得大明西南局势变得极其不稳定,反叛的行为显著增加,云南,广西两个布政司,也频繁受到外敌侵扰。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南洋,西洋的掌控。
所以说,他的这位孙子,实在是太过年轻。
而瞻基年轻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
他还放弃了大明一个孤悬於海外的领地。
旧港宣慰司。
洪武三十年,一些旅居海外的大明百姓,拥立一位名叫梁道明之人,成为了旧港,也就是三佛齐的王。
永乐三年,他派人詔安梁道明,梁道明正式回到了大明。
而当时的旧港,就由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接替,
在郑和下西洋的途中,这位三佛齐的王,给了大明不小的帮助。
期间,还帮助大明,平定了当时的大海盗陈祖义。
前不久,施进卿派人前往大明进行朝贡。
而为了嘉奖施进卿的“忠义之举”,他便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负责管理旧港。
虽然这是远离大明的一块领地,但是,毫无疑问,这也是他大明的领土,其与交趾布政使司,
形成了角之势,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
但是瞻基却又將之放弃了。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大明在南洋的势力完全不见,威望势力进一步减小。
之后更是连下西洋一事都取消了。
念及至此的朱棣,闭目沉思,手指不停地敲击著桌子。
这一世,无论是交趾布政司,还是旧港宣慰司,他都不可能放弃的。
在朱棣思考著对策的同时,一位身材挺拔,眉目分明的雄壮男子走入了武英殿中。
来人正是郑和。
虽然他是一位宦官,但是其脸上,並没有一般宦官那般的阴柔,而是一脸的英气。
“臣郑和参见陛下。”
朱棣睁开微闭的眼眸,看著面前俯身拱手的郑和,微微頜首。
郑和,原名马和。
洪武十八年,蓝玉,傅友德镇守北平府,当时在云南被俘获的马和,也一併来到了北平,並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其立下大功,他也因此赐予马和“郑”姓。
自此以后,郑和便成为他正式的名字。
作为侍奉了他二十二年郑和,深得他的信任,一路升迁,成为了宦官之首的內宫监太监。
至於为什么选取郑和出使西洋,他有著好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也是关键的一点,郑和是他的心腹,对於郑和的秉性,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了解。
其二,郑和的能力出眾。这一切,都在靖难之役中有所体现。
懂兵法,有谋略,这样的人可不多。
其三,郑和的经验丰富。
其不仅有著建造船只的经验,还在永乐二年,前往了一趟东瀛,有著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够妥善处理好与他国的关係。
其四,郑和的身份特殊。
他信仰回回教与佛教,而在西洋一途中,多是信仰这两种教派的国家,有郑和在,沟通起来也更加方便。
事实上,也確实证明了他的眼光不错。
郑和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次的航行,不仅宣扬了大明国威,携带了一大批使臣返回大明。
而且,还携带回了大量的物资。
就比如以往,在大明要以粒为计量的胡椒,现在都已经不值钱了。
除了胡椒之外,还有著数不清的他国特產。
话说,下次他前往食肆的同时,倒是可以给店家带上一些。
朱棣一边想著,一边招呼郑和。
“三保,前来看看此物”
“是,陛下。”
郑和说完,便缓步来到朱棣的跟前,从朱棣的手中,接过一张被捲起来的纸张。
与此同时,郑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