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因为当年张士诚等人被咱击败后,其一部分手下逃到海外,流窜成了海盗。
除了海盗,还有东瀛的倭寇,这两者严重地危害了我大明的疆域安全,但是,北元尚未平定,大明实在无暇分心海上事宜,因此咱才直接一了百了,下达了禁海令。
另一方面,大明的国本乃是农事,一旦开启海禁,那毫无疑问,將会有大量百姓为了出海,而荒废了农田,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老朱,你的想法没有问题,但是有句古话说的好,宜疏不宜堵。”
朱元璋眉头紧锁,思考著“宜疏不宜堵”的含义。
最终,他还是决定向张泊询问。
“店家你的意思是”
“沿海人民靠海生活,或从事渔业生產,或从事海上贸易,老朱你的这一行为,毫无疑问地將沿海居民的生计予以剥夺,因而,数以万计的沿海居民逃到海外生活,甚至有一部分直接成了海盗与倭寇,反进入大明进行劫掠。
另一方面,因为海禁的原因,致使走私的泛滥,在我们后世,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他就会键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绞首的危险』,面对著出海的庞大利益,没有谁能够经受的住诱惑,即使在严苛的法律也没辙。”
“店家,你是说出海有庞大的利益”
听到有钱赚,老朱的眼神瞬间就亮了。
现在的大明,可是穷死了。
明初明末都是如此。
明末还好些,有著脑满肠肥的贪官做后盾,只要杀一批贪官,大明的財政就不是问题但是明初就不一样了,没钱就是没钱,总不能无中生有吧。
“没错,老朱,你应该知道郑和下西洋吧。”
郑和..下西洋
老朱的脸上浮现出迷茫之色。
得,看样子老朱並没有细致地读朱棣的实录,竟然对这件事没有印象。
“老朱,所谓的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永乐朝的事,当时的永乐帝朱棣派遣郑和六下西洋。”
“哦,老四那个子时期的事啊,咱说怎么没有什么印象,话说,老四派遣这所谓的郑和下西洋,是不是因为店家你之前说的,因为出海有著庞大的利益”
对於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实歷史上一直眾说纷。
什么寻找建文说,宣扬国威说。
但是,张泊觉得,以上的这些说法都不靠谱。
首先就是寻找建文帝,想当初,朱允即使身居皇位,都不是朱棣的对手,如今他是一个孤家寡人,对於朱棣来说,威胁可以说近乎没有,在六下西洋的期间,朱棣的位置也已经坐稳,没有必要为了建文帝劳民伤財。
最为重要的一点,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那年,一共打造了一千一百八十艘船只,而在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中,也不过打造了两千七百余艘战船,直接占到了总数的四成,可以说,这是倾其国力才能做到的事。
当初朱棣靖难之役都没有费这么大的劲,找个朱允灼怎么可能倾其国力。
至於什么宣扬国威之说,那就更离谱了,作为打贏了靖难之役的朱棣,他又不是傻子,举全国之力,打造的舰队,怎么可能光是为了在其他国家面前显摆。
因此,在张泊看来,朱棣的目的很简单,他是看上了唐宋时期从海上构建的那条海上丝绸之路。
“老朱,你有没有听说过『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通海夷道,貌似有点印象,店家,你还是將这详细说说吧。”
虽然有些印象,但是朱元璋实在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现在他也是有些感慨,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不好了。
“老朱,这所谓的『广州通海夷道』最早出现《新唐书地理志》中,是一条大唐连接西洋的海上贸易道路,在后世,它有一个名称,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这名字好生怪异,莫非是与西洋各国进行丝绸生意,而且,既然有海上丝绸之路,那是不是还有路上丝绸之路。”
“確实如此,在大唐时期,沿海就靠著这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洋诸国贩卖一系列在当时的大唐看起来稀鬆平常的物资,诸如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换取西洋各国香料等一系列的奇珍异宝。
至於老朱你刚刚提到了路上丝绸之路嘛张泊的目光望向一旁正在吃瓜看戏的刘彻。
刘彻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件事竟然还会与他有所关联。
“路上丝绸之路,就与老刘有关了,准確地来说,是和博望侯张騫有关。
他打通了西域诸国,使得西汉与西域诸国做起了生意,西汉可以用丝绸瓷器,去向西域诸国换取马匹,种子,在后世,这条道路又被称为丝绸之路。”
老朱的心思没有放在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