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吹了吹未乾的红印,模仿著下午看到的格式写道:
“兹有bj第三钢铁厂技术员林哲同志需紧急返京处理进口轧钢机故障,特批优先购买臥铺票一张。
落款是机务处副处长张建国一一这名字够普通,查都查不过来。“
转天清晨,林哲特意穿了件呢子外套。
“同志,这是我的技术支援证明。”
售票员接过那张还带著牙膏清香的证明,狐疑地看了又看。
“轧钢机故障啊...確实耽误不得。“售票员终於点点头,“给您安排个下铺吧,靠窗的,三天后的车。”
林哲不得不又待了三天。
清晨,林哲跟著排队的人群挤进上海图书馆。
大厅的布告栏上,“节约粮食“的標语已经褪色,旁边贴著新告示:“即日起,阅览室暖气每日仅开放两小时“。
“同志,这本《苏联冶金学报》.::“林哲刚开口,管理员就抬起浮肿的眼皮:“俄文期刊要特批,得有单位证明。“
林哲不慌不忙地掏出个铁皮小盒,里面整齐码著二十张饭票,“您看,这是鞍钢技术处的,这是..:“
老管理员突然压低声音:“拿二两全国粮票,后窗给你留两小时。“
老管理员用黄铜钥匙打开珍本室的铁门时,锁芯发出乾涩的摩擦声,这扇门至少半年没人开过了。
灰尘在斜射的阳光里起舞,林哲注意到墙角堆著几捆用俄文报纸包裹的文件,报纸上赫鲁雪夫演讲的照片被打了大大的红叉。
“这些是去年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老管理员咳嗽著踢开一个生锈的保险柜,
“你要看就快看,但別抄录机密內容。“他特意指了指墙上“警惕苏修技术陷阱“的標语。
林哲轻轻掀开一份標著《ty-16轰炸机用耐高温轴承技术標准》的文件,內页突然滑出张便签纸。
上面用蓝墨水写著:“安德罗波夫同志:中国同志提供的鉬矿纯度不足,建议按附件3配方调整热处理工艺一一科瓦廖夫195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