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便拿着那把凌啸风送他的短剑,去武馆学剑。短剑长二尺有余,剑身轻薄,适合初学者使用。凌啸风教剑的方式很特别,不像其他武师那样先教劈砍刺撩,而是让林夏先练站桩。“站桩如练字时的坐姿,身姿不稳,字写不端,剑也握不牢。” 凌啸风说着,示范起 “马步桩”,双腿与肩同宽,屈膝下蹲,腰背挺直,双手呈握剑状放在胸前。
林夏跟着学,可没站多久,双腿就开始发抖。“坚持住,练字要心定,站桩也要心定。” 凌啸风在一旁提醒,“你想想写‘竖钩’时的感觉,笔锋下行时要稳,出钩时要劲,站桩也是一样,下盘要稳,上身要劲。”
林夏咬着牙,脑海中浮现出写 “竖钩” 的场景,笔锋缓缓下行,墨色均匀,到末端时稍顿,再用力出钩。他试着将这种感觉融入站桩,双腿渐渐不再发抖,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站桩之后,凌啸风开始教林夏基本的剑式。“第一式,‘墨点江山’。” 凌啸风手持长剑,剑尖向下,缓缓抬起,再猛地向下点出,“这式就像书法中的‘点’画,起笔要轻,落笔要重,力透纸背,剑也要力透剑身。” 林夏握着短剑,模仿凌啸风的动作,可剑尖总是不稳,要么点得太轻,要么偏了方向。
“左手写字时,你是如何控制笔锋的?” 凌啸风问道。林夏想了想,说:“手指要灵活,手腕要有力,根据字的笔画调整力度。”“练剑也是如此。” 凌啸风握住林夏的右手,“手指握剑要松紧适度,手腕要灵活,出剑时根据招式调整力度,就像你写‘点’画时调整笔锋一样。”
在凌啸风的指导下,林夏渐渐找到了感觉。他右手握剑,左手虽然没握笔,却习惯性地保持着握笔的姿势,仿佛在空气中书写。每一次出剑,都像是在宣纸上落下一笔,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夏的书法和剑术都有了进步。他的左手书法越来越有特色,笔锋凌厉中带着温润,被苏文清称赞 “有剑胆琴心之韵”;他的剑术也日渐熟练,“墨点江山”“横剑断云”“竖剑穿石” 等基本剑式,做得有模有样,凌啸风说他 “剑招中藏着墨意,是块学剑的好料子”。
这天,临安城举办 “文武交流会”,邀请了城中的文人墨客和武师豪杰。苏文清带着林夏去参加,凌啸风也一同前往。交流会上,有文人当场挥毫,有武师表演武艺,十分热闹。
轮到林夏时,众人见他是个孩子,还想用左手写字,都露出不屑的神色。林夏却不怯场,左手握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写下 “墨刃同辉” 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画间仿佛有剑风流动,引得众人惊叹。
“好字!” 一位白发老者抚掌赞叹,“这字既有书法的韵味,又有武学的气势,实属难得。不知小友是否还会武艺?”
林夏看向凌啸风,凌啸风点了点头。他拿起短剑,走到场地中央,表演起凌啸风教他的剑式。剑光闪烁,招式连贯,每一个动作都与他写字时的笔法相呼应,看得众人眼花缭乱。
表演结束后,白发老者走上前,对苏文清和凌啸风说:“苏掌柜,林教头,这孩子文武双全,若好好培养,将来必成大器。我是国子监的李教授,若苏小友愿意,明年可去京城参加童子试,我愿为他举荐。”
苏文清和凌啸风都十分高兴,林夏却有些犹豫。他喜欢书法,也喜欢剑术,可科举之路意味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四书五经上,或许会荒废剑术。凌啸风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文武本就不冲突,科举可以让你有更大的平台,施展你的才华,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文武相济’的道理。”
林夏想了想,点了点头。他知道,无论走哪条路,左手的毛笔和右手的剑,都不会离开他。交流会结束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林夏身上,他左手握着毛笔,右手提着短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转眼间,一年过去,林夏已十三岁。他按照李教授的举荐,准备前往京城参加童子试。出发前,苏文清为他收拾行囊,除了衣物和书籍,还特意装了一方上好的端砚和几支狼毫笔。“到了京城,要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