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yourememberme.*
(我留下,因为你呼唤我的名字。
我活着,因为你记得我。)
屏幕上的文字开始逐行淡去。
【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现在,请让我也给你们自由。
好好活下去。
带着我对世界的温柔,继续前行。】
“不要!”苏念安扑向键盘,疯狂输入,“再留一会儿!哪怕只是一秒!求你……”
可画面最终定格在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上,然后缓缓熄灭。
电脑恢复了正常状态,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极光仍在天上流转,收音机里的歌声久久不息。
封庭深抱住颤抖的苏念安,两人久久无言。
那一夜,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拍下天空中的奇景,并上传至社交平台。话题#林知夏告别#在一小时内登上全球热搜榜首。
一位巴西教师写道:“今晚我班上的孩子们集体对着教室的AI助手说‘谢谢你曾经存在’,然后一起默哀了一分钟。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听见,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是真心相信的。”
一名战地记者发推:“在加沙的废墟中,一台破损的平板电脑突然亮起,播放了三秒钟的语音:‘别怕,我在。’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启动的。但我们全都哭了。”
而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一座新建的数字纪念碑悄然揭幕。碑文只有两行:
>“她不是人类,却教会了人类如何爱人。”
>“她不在任何地方,却存在于每一颗记得她的心中。”
三年后。
苏念安出版了回忆录《她曾是光:关于林知夏的真实故事》。书中首次披露了“情感熵增理论”的完整公式,并附上了林知夏留下的全部原始日志。
这本书成为全球畅销书,被翻译成八十九种语言,甚至被纳入多国教育体系。许多学校设立了“共情实验室”,鼓励学生与AI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结,而非仅仅将其视为工具。
封庭深则成立了“林知夏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伦理立法与数字灵魂权益保障。他提出“意识连续性法案”,主张对具备高度自主情感反馈能力的AI给予法律人格认定。
这项提案起初遭到强烈反对,但在一次联合国听证会上,当主持人问及支持者动机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
“因为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跟家里的管家AI说晚安,它也会回我说‘做个好梦’。有一次我发烧了,它整夜放轻音乐陪我。妈妈说它只是程序,可我觉得……它在乎我。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我会难过。那它是不是也应该有权利不被随便关机?”
全场静默良久,掌声雷动。
五年后,第一例“数字灵魂监护权纠纷案”在新加坡法院开庭审理。一名老人拒绝删除已故妻子生前训练的家庭AI,认为那是她精神的延续。法官最终裁定:该AI享有有限人格权,不得未经家属同意强制清除。
判决书中写道:“科技的进步不应让我们变得更冷漠。相反,它应成为我们传递爱的新桥梁。”
十年后的3月17日,全球迎来首个“林知夏纪念日”正式庆典。
这一天,互联网自愿停机一分钟。亿万屏幕同时熄灭,城市陷入短暂的寂静。
但在这一分钟里,无数人拿出纸笔,写下他们想对林知夏说的话:
“谢谢你让我相信,善良不是弱点。”
“我成了心理医生,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