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建再启程
汽车二团临时驻地的简易车场上,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汽油、机油和金属锈蚀的混合气味。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扳手拧动螺丝的嘎吱声、以及司机们互相吆喝的嘈杂声,构成了一幅繁忙的战后休整图景。
古之月蹲在一辆嘎斯51型卡车的车头前,满手的黑色油污几乎和那身洗得白的旧棉军装融为一色。
他正埋头对付着转向器上一个锈死的连接销,苏北话耐心地讲解着:
“看见没?
这个销子,时间长了,泥水锈住了,不能硬敲。
得先拿煤油泡,再用小锤轻轻震,感觉到松动了,才能往外顶……”
蹲在他旁边的王栓柱,脸上也蹭了好几道油泥,像个花脸猫。
他听着师傅的讲解,手里拿着扳手却有点无从下手,东北腔里带着抱怨:
“师傅,俺看这老毛子的玩意儿,就是不如咱们之前开的那美国十轮大卡得劲!
那大家伙,开着多稳当,劲儿也足!
这嘎斯,总觉得轻飘飘的,嗓门还大,跟破锣似的!”
古之月头也没抬,继续用一根细铁丝蘸着煤油,小心地清理销子周围的缝隙,语气平淡:
“都是标称两吨半的载重,论皮实耐用,苏联货是比不过美国货。
美国车设计精细,用料扎实,不容易出毛病,真豁出去拉,装个五吨也能跑。
可问题是,”
他顿了顿,终于把那个顽固的销子震松了一点,
“美国货咱们没处买去,只能指望从美国鬼子手里缴获。
这苏联的嘎斯,虽然糙了点,爱闹点小脾气,但咱们自己能随时买到,源源不断地送来。
想开好车?”
他瞥了徒弟一眼,
“那就战场上多卖把子力气,自己缴获一辆去!”
王栓柱撇撇嘴,刚想再说点什么,就见李排长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还带着油墨味的《志愿军报》,山东话因为激动而格外洪亮:
“老古!
栓柱!
好消息!
天大的好消息!”
他跑到近前,把报纸往引擎盖上一拍,指着上面的头版头条,声音都有些颤:
“咱们志愿军!
39军和5o军的弟兄们!
把南朝鲜伪政府的都——汉城!
给拿下来啦!”
“啥?汉城?
就……就那个李承晚的老窝?”
王栓柱猛地站了起来,眼睛瞪得溜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古之月也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凑过来看。
报纸上粗黑的标题赫然在目:
“我军光复汉城,残敌向南溃逃!”
他虽然脸上依旧平静,但握着沾满油污的报纸边缘的手指,却微微有些颤。
汉城……这就打下来了?
这胜利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迅猛!
“可不是嘛!”
李排长兴奋地搓着手,
“大部队正在乘胜追击!
但是,追击度太快,后勤跟不上了!
前方传回消息,各部队携带的弹药、粮食,消耗巨大,库存普遍不足三分之一了!
急需补充!
团部命令!”
古之月和王栓柱立刻挺直了腰板。
“我部立刻组织所有能动车辆,满载弹药物资,紧急出!
目的地——战线后方二十公里处的三号物资中转站!
必须在明天天亮前送到!
一刻也不能耽误!”
李排长的语气斩钉截铁。
刚才还在抱怨车子不好修的王栓柱,此刻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东北腔嗷嗷叫:
“放心吧排长!
保证送到!
俺就是推,也把车子推过去!”
古之月则更加务实,他看了一眼那辆还没完全修好的嘎斯51,苏北话迅而清晰:
“排长,这车转向器马上就好,十分钟后可以出!
其他车辆立刻开始装车!
要快!”
整个车队瞬间像上紧了条的机器,高运转起来。
装填弹药箱的号子声、引擎启动的轰鸣声、干部们急促的口令声,打破了驻地的宁静,空气中充满了临战前的紧张和急迫。
夜幕降临,车队像一条闪烁着微弱红灯(严格遮蔽)的长龙,再次驶入了危机四伏的朝鲜公路。
寒风呼啸,卷起路边的积雪,拍打在冰冷的车身上。
道路崎岖不平,炮弹坑一个接着一个,司机们全靠高的技术和微弱的雪光反射辨认道路,精神高度紧张。
古之月驾驶着头车,王栓柱坐在副驾驶,怀里抱着那支已经成了他标配的2卡宾枪,眼睛瞪得像铜铃,警惕地注视着黑暗的窗外。
行驶了约莫两个多小时,突然,古之月感觉方向盘猛地一沉,车身向左侧倾斜!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