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打断柳儒绪,语气缓和几分:
“守住本分不越界,看着南齐民生变好、百姓安稳过日子,这才是国公府该有的荣耀。”
“时念没靠任何世家,却能让怡红院的名字传遍十二国,所以,你明白了吗?”
柳儒绪沉默了,望着街头热闹,又看向英国公坚定的神色,终于轻轻点头。
“学生……明白了。”
英国公没再多说,转身走向怡红院赠书摊。
摊前伙计见他过来,笑着递上一本《蓝星故事集》:
“大爷,这是民生篇,写了不少咱们南齐民生庵里,您感兴趣就拿一本看看?”
英国公接过书,手指拂过封面。
翻开扉页“民惟邦本”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下面是时念的批注:
【民生非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往后翻到“泉州海产公平交易”章节,里面详细记录泉州海产一案的细节,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的共情。
“这书……多少钱?”英国公问道。
“不要钱,免费赠的!”
伙计笑着说:“我们东家说,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民生的重要性,多赠一本也无妨。”
英国公却从袖中取出二两银子放在摊上:
“无功不受禄,这书我买了,多谢小兄弟。”
伙计推辞不过只能收下,又多递了本《蓝星诗词集》,说:“那这本诗词集算送您的。”
离开赠书摊,英国公走到街角茶摊,叫了杯热茶。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一支小毛笔,在《蓝星故事集》“民惟邦本”章节旁轻轻写下“南齐之幸”四个字。
墨迹晕开浅浅的痕,既是对时念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立场的最终确认。
“国公爷,咱们该回府了。”管家轻声提醒。
英国公合上书本,望着西街依旧热闹的景象。
他知道自己的决定没错,不争不是怯懦。
而是看清民心才是根本,看清南齐真正需要的,是如时念这般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的人。
马车驶离西街时,英国公把《蓝星故事集》放在膝上,轻轻摩挲书页批注。
车窗外,怡红院“文盛之会倒计时”灯笼在风中轻晃,暖黄的光映在书页上,将“民惟邦本”四个字照得格外醒目。
与此同时,怡红院后院厢房内,阳光透窗棂落在暖夏手边的绣绷上。
绷子上是块浅粉色婴儿肚兜,刚绣了半只圆滚滚的小兔子,针脚细密却透着慵懒。
王大夫说胎象稳定后可适当活动,她便捡起因动胎气搁置的针线。
却总绣不了几针就犯困,只能靠在藤椅上歇着,手轻轻护着微微显怀的小腹。
“暖夏,何大夫来给你诊平安脉了!”
吴婶的声音从院外传来,很快就见何大夫提着药箱走进来。
他的身后依旧跟着阿福。
何大夫让暖夏伸出手腕搭脉,片刻后眉头舒展。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