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末黑太子 > 第1216章:大明本质

第1216章:大明本质(3 / 4)

    以银币作为主要货币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玩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均认可的硬通货。

    与大明帝国进行商业往来的各国商人都愿意接受银币,背后的各国也只能选择接受。

    最开始是倭国人,然后是荷兰人、法国人与奥斯曼人。

    有了这四个带头之后,威尼斯、瑞典、葡萄牙、波斯、暹罗、泡菜等国也就从善如流了。

    大明是缺乏银矿的,但有了本土的金矿,以及掌握了新印加帝国的铜矿之后,那就不愁换不到白银来制造银币了。

    新印加帝国皇帝波洛视大明王师为神军,没有神军的保护,不出半个月,他就得被卷土重来的西班牙人给献祭了……

    本着友好合作且互利互惠的原则,对于该帝国境内的铜矿,双方平分利润,大明船队直接拿走冶炼出来的四成精铜。

    每年运抵大明本土的精铜可达两万吨,折银五千万两,可制造七千五百万枚银币,刨去火耗也有七千万枚左右。

    这笔钱在西方某国或许是天文数字,能够迅速制造通货膨胀,但在大明却不会。

    朝廷用银币从农户手里购粮,农户用银币来购买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则是商贾们制造的。

    商贾再用赚来的钱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及投资项目,后者的资金则会流入朝廷和昊菁皇帝的口袋里。

    昊菁皇帝再把钱借给朝廷,用来采购各种军事物资,物资又是商贾与昊菁皇帝的工厂生产的,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换成西方某国,即使某国王知道这个流程,由于本国体量有限,也很难玩得转。

    大明属于大马拉大车装大货,每个环节的体量都足够大,消化来自南美的精铜自然不成问题。

    尽管开启工业化多年,大明至今还有在册农业人口超过一亿八千万。

    在天灾的年景,缺乏粮食是个问题。

    在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过剩还是个问题。

    朝廷想要大规模吃进,就需要足够多的钱才行。

    不挖矿的话,换成五十年前,那朝廷就得用收上来的其他东西,譬如布匹来充抵。

    昊菁皇帝此前下令,利用夏季黄河局部少水甚至断流之际,大肆兴修水利工程。

    尤其是巩固沿河堤坝,深挖河道,等汛期哪个地段遭遇险情,就会问责当地官员。

    在双管齐下之后,黄河肆虐为洪灾的情况便大为减少了。

    主要是官员怕被收拾,修堤坝的重视程度等同于给祖辈修祠堂。

    沿河流域,尤其是河南与山东不受洪灾,陕西又有河套与陕南地区的粮食供给。

    北方不再缺粮,反而连年丰收,不光粮价无法飞涨,粮食都多得卖不出去了。

    各地农户连同地主都在请愿,希望官府尽可能地多收粮食。

    地主们是实在吃到无法继续收购了,有闲钱也会去城里买房子享受品质生活了。

    农户们一年就指望这点粮食,哪怕家里的地再多,卖不出去粮食也就得不到银子。

    在看过各地巡抚上奏的情况之后,为避免各地因粮食过剩而发生叛乱,昊菁皇帝只能下令户部大批量吃进,能吃多少吃多少。

    吃进粮库的粮食一部分作为军粮运往北地和西域,另一部分运往矿区,养活上千万矿工和家眷,余下才是战备库存

最新小说: 晋末长剑 王猛传奇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自有日月照山川(科举) 升龙 你尽管造反,镇压失败算朕输 我在大明开超市 白月光破棺而出 乱世荒年:从打猎开始无限抽奖 长生种开启了猎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