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凭借着积累,在中枢官场发力了。
届时只要出一个进士,就是要钱有钱,要出身有出身,要关系有关系,甚至名望也有所谓“娄东学派”背书,这等人物,一个庶吉士作为起点定然少不了。
等等,娄东学派……
朱翊钧突然想起些什么。
他扭头看向李白泱:“张家是否还有个叫张辅之的子弟?”
李白泱狐疑地看了皇帝一眼,不知道皇帝哪里听说的。
她回忆片刻,笃定确认道:“确有其人,乃是张性之子,二年前考上举人,又凑着三十寿宴一齐操办的,我父当时还去过。”
“说起来,张辅之今日应该正在进士考场上。”
朱翊钧闻言,露出恍然之色。
竟然此张家乃是彼张家!
如此说来,与他所想基本上没什么出入。
第三代的张辅之,在历史上哪怕四十岁才考中进士,依旧得授行人,一路升到寺卿、侍郎、尚书,官运不可谓不亨通。
不过,还想漏了一代。
到了第四代的张溥,只剩下养望,极致的养望。
张溥全盘接收娄东学派的遗产,打造“娄东二子”的个人形象品牌。
再背靠尚书嗣父,考进士,授庶吉士,任职翰林院,提升履历。
乃至之后的种种,弃官归乡网罗名士结社、领导抗税运动驱逐宦官、发展学生游行冲击衙门。
依靠庞大的关系网络,直到养出天下大望,数十万学子视其为领袖;直到将结社发展至朝廷,使得士人儒门事其为二主;直到遥控当朝首辅,把持科举,僭称为民间皇帝……
这就是复社的发家史。
难怪,竟然是从嘉靖年间就开始经营了。
明朝群众运动的最高潮,原来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朱翊钧缓缓起身,在甲板上踱起步子。
眼前毫不起眼的小事,莫名与后世的记载,对应到了一处。
宛如拨开历史迷雾一般,其中脉络走向陡然清晰。
以这一例管中窥豹,朱翊钧对李白泱口中江南的政治生态,突然有了实感。
这就不是区区一个苏松管粮参政的问题了。
江南士族……文人结社……社会形态……民间思潮……
皇帝走来走去,一副陷入沉思的模样。
李白泱见状,忍不住唤了一声:“陛下要去处置正事?”
话是这样说,语气难免有点幽怨,早知道下次再转述自家祖父说的正事了。
轻声细语在朱翊钧耳畔响起,下意识回过头。
他迎上李贵妃委屈的神情,后知后觉自己想事入神了。
入神归入神,却也不是什么急事。
朱翊钧将正事按在心里,摇头道:“小事罢了,没这么急。”
他顺势坐回躺椅上:“太岳公还说什么了?”
李白泱耸了耸鼻子忍着笑:“就这些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