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这在儒家的框架内,又要绕回到天命上去了。
君父之下,无人能约束,但其上的天命若是有意,换个君父自然很正常。
居于孝道顶点的皇帝,头上只有一个张居正不愿意拿出来说的天命。
皇帝的表达的意思,在张居正心中,也立刻清晰了起来——随着天人感应的落魄,移孝作忠,解释不清楚的事越来越多了,过时的东西,换一个罢。
张居正张了张嘴,又再度闭上。
朱翊钧则是静静看着自家先生,等着张居正的回答。
移孝作忠,在前汉,自然是进步的一面更多。
可惜,到了魏晋,这一套就满是裂痕。
到了如今,或者说,在阳明心学诞生之后,这一套更是被彻底解构。
如今的士大夫,讲究的是什么?
是明心见性的自由!
是随心所欲的本真!
什么君父?干成这个逼样,狗屎!
士林的风潮如此,越是年轻,越不吃这一套。
不仅眼中没什么君父,甚至有时还会起逆反作用——泰州学派对于解构皇帝权力的来源,非常感兴趣。
朱翊钧如今为什么能得到大多朝臣的认可?
因为他是君父吗?如果是的话,那前身就不会被压制十年,却没能被忠诚孝子拥护亲政了。
是故,不是朱翊钧要放弃移孝作忠。
而是已经被时代放弃的东西,没必要贴在脸上了。
反而只会耽搁新生事物的出现。
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过大,会愈发消磨皇朝的正统性。
既然如此,那就得不破不立。
无论是如今的新报中,太祖皇帝奋自布衣,戡定祸乱,用夏变夷的传奇故事。
还是经筵中朱翊钧竭力表现的经学造诣。
亦或者现下逐渐充盈的国库,日益澄清的吏治。
都是在给淘换老旧经义铺路,免得到时候动荡过大。
自己跟李贽做了这么久的铺垫,王世贞的文会日期业已定好。
辩经的大事将出,自然要先在内部统一思想。
朱翊钧今日将房间里这头隐身的大象,摆上经筵,就是在征询首辅的态度,试探经筵官的想法。
文华殿内寂然无声。
张居正迟疑了好半晌,才语气干涩道:“陛下,容臣缓思,下次经筵再与陛下开解。”
小皇帝太激进了,首辅先生一时半会也举棋不定——毕竟不是李贽那种狂生。
朱翊钧也不急。
他看向张居正,温声道:“辛苦先生,那今日经筵便先到这里罢。”
张居正一时无言,连忙躬身行礼。
下方的经筵官们也跟着行礼。
朱翊钧回礼以对。
一番礼数后,总算是结束了今日经筵。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