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年之期满之前,长孙皇后就与李世民商量过此事。
她觉得之前自己与李逸十几年未见,相处时间太少,所以希望李逸长留宫中,与李逸多相处,弥补一下以前未能亲自照顾李逸的遗憾。
“此事简单,我以后多进宫来看阿娘便是。”
李逸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至于皇子出阁后没有召见不能入宫这个规定,他完全无视了。
皇权社会,规定有时候重要,有时候也不重要。
皇帝随便给他一道旨意就能钻空子。
李世民沉吟片刻,点头道:
“如此也行,不过此事,你得自己去跟你阿娘说,免得她以为是我催着你出阁。”
“行,一会我就去找阿娘,跟她说这事。”
李逸觉得说服长孙皇后不是什么难事。
达成这个共识之后,李世民略一沉吟,再度开口道:
“既然你决定要出阁,那过几日,回归大典与出阁仪式就一起办吧。”
昨晚的盛宴,只是用来让李逸携带着功劳亮相而已,并不算正式的回归仪式。
毕竟是一位皇子回归皇室,不会这么草率与简单。
接下来肯定要办一个很正式、很盛大的回归大典,并正式昭告天下,宣布二皇子李逸的回归。
并且,还要在大典上给李逸封王、封官职等。
此事,李世民已经安排礼部在筹备。
原本的安排,因为是要李逸常住宫中,所以是单独的回归大典。
但现在李逸要出阁,就可以在回归大典上把出阁仪式一起办了,这样合二为一,节省时间与人力物力。
对李世民这个决定,李逸没有任何意见。
接下来,李世民谈起了给李逸的爵位。
他打算给封李逸为楚王。
对此,李逸也没意见,这个封号与他的二皇子身份能够匹配。
对华夏古代的亲王封号制度,李逸有一定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为王。
其中最早的是魏王,之后又诞生了秦王、齐王、赵王、韩王、燕王等。
楚王特殊一点,早在西周时期便已出现。
不过,这些称号都不是周天子所封,因此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王爵。
到了大秦统一天下后,采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没有王爵。
接下来的汉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并恢复了封国制,也没有王爵,那些王爷都是诸侯国的国王。
直到魏晋时期开始,才有了王爵,而爵位又可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身份较高的亲王一般是“一字王”,比如秦王、晋王、楚王、齐王等,这是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为号。
在通常观念中,这些封号属于最高等级、最尊贵的封号。
接下来是以省、州为号,比如肃王、相王,这种要比上面的以国为号低级一些。
至于身份较低的郡王,一般是“两字王”,比常山王、中山王、长沙王、渤海王等,这些以郡县名为号。
具体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为号的亲王中,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楚、齐这四国实力最强,所以通常认为,这四个亲王的封号最尊贵。
而在这四个亲王封号之中,哪个亲王更尊贵的问题,答案就是动态的了。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一般以晋王的封号最尊贵。
而从唐朝开始直到明朝,都以秦王这个封号最为尊贵,原因自然是因为李世民用其功绩,将秦王这个封号推上了极高的高度,使其空前显赫。
不过,也正是因为秦王是李世民曾经的封号,所以全唐289年时间,只有李世民一个秦王。
当然,这说的是大唐官方朝廷正规封的王位,唐末乱世那些自立为王的军阀不算在内。
李逸现在人在大唐,既然不能封秦王,那他觉得楚王也挺好。
谈完亲王爵位的事,接着就是封官职的事了。
对这事,李逸并不是很在意,因为唐朝皇子在中央朝廷的官职,以遥领、使职差遣为主,没有实职。
要实职,就得外放地方担任刺史或者都督。
李逸刚回归皇室,李世民自然不可能把他外放地方。
所以,他准备给李逸的,也都是一些遥领的官职,李逸自然也没当回事。
或者说,李逸觉得这样挺好,因为他也没打算离开长安去地方任职。
说完官职,接下来李世民说的事,是要给李逸配备幕僚团队。
唐朝皇子封亲王后,王府幕僚机构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亲王府官属,比如长史、谘议参军等等。
这部分可以认为是幕僚核心职务,就是负责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