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同人 > 穷养民间十五年,李世民曝光我太子身份 > 第3章 君臣斗智!房玄龄的小算盘!魏徵的震惊!

第3章 君臣斗智!房玄龄的小算盘!魏徵的震惊!(2 / 3)

药。

真要谋前程,把曲辕犁献给李世民就足够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李逸很清楚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还是尽快赚到第一桶金。

在心中理了一下思路之后,李逸出门离开了家。

而在暗中保护他的百骑侍卫,自然也跟了上去。

……

皇宫。

太极宫。

两仪殿。

李世民召来了房玄龄与魏徵。

今日,他要与两人商议改革大唐科举制度的事。

或者说,是要把李逸所说的那些完善大唐科举制度的措施变成朝廷正式决议,然后尽快实行下去。

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古代皇帝大权独揽,可以乾坤独断,想要推出什么政策,便可以推出什么政策。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起码,在当下的大唐,是不行的。

在大唐,国家政令的产生过程,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

首先由中书省拟出初稿,上报给皇帝,皇帝如果同意,就批一个字“敕”。

初稿返回后,由门下省审查,如果同意就交由尚书省执行,如果不同意就写上自己意见返回中书省重议,这叫“涂归”,也叫“涂驳”,初稿再由中书省复议。

也就是说,门下省掌握有副署权,没有它的同意,这道圣旨是发不出去的,即便是皇帝已经同意的也不行。

可以看出,按照这个流程,尚书省是个纯粹的执行机构,真正有决策权是中书省与门下省。

后来,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中书省会在拟旨前与门下省共同商议,尽量事前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开会的地点,就叫做“政事堂”,参加会议的人数可多可少。

最少时仅尚书令和门下侍中二人,有时因为讨论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人数可达十余人。

所以,在大唐初期,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权力最大,被称作“真宰相”。

而李世民之所以召来房玄龄与魏徵这两个人,就因为房玄龄是当朝中书令,而魏徵是门下侍中。

李世民想要改革大唐的科举制度,得先与房、魏两人沟通好,然后由这两人召集两省官员在政事堂商议。

“两位卿家,今日朕召你们前来,是为了科举之事。”

“此次科举作弊,暴露出本朝科举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朕打算对其进行完善。”

见到房玄龄与魏徵之后,李世民直接了当地说道。

闻言,房玄龄与魏徵没有露出任何震惊意外之色。

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

隋朝二世而亡,实施科举制度也没多少时间。

而他们大唐的科举制度,是延续隋朝的科举制度而来,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很正常。

“敢问陛下要如何完善呢?”

房玄龄率先开口问道。

闻言,魏徵集中了注意力,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感兴趣。

在决定召见两人之前,李世民已经根据李逸所说的那些完善大唐科举制度的办法,确定了大唐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

总结起来,就是:

一、科举扩招,增加每一届科举的录取人数。

二、取消“公荐”这一录取方式。

三、糊名、誉录、锁院,以及进行更严格的搜身检查措施。

四、取消释褐试,只要在省试中举,就能入朝为官。

五、增加殿试。

听着李世民的一点点讲述,房玄龄与魏徵这两人脸上的震惊之色越来越浓。

他们以为李世民只是要对科举制度进行微调,哪曾想到,李世民这是要大改特改啊!

那么,如此改,是好是坏呢?

房玄龄与魏徵两人在心中快速思考起来。

便在此时,李世民开口问两人道:

“两位卿家,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回禀陛下,臣完全赞同对本朝科举制度照此进行完善!”

魏徵开口回道。

他向来说话直爽,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

李世民所说的这些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他是真心觉得好。

不仅能让科举考试更加公平,而且还能为朝廷选拔出更多的人才。

在魏徵说完自己的意见后,房玄龄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臣也以为,这些完善本朝科举制度的办法非常好。”

“不过,取消公荐与释褐试这两点,臣以为有待商榷。”

“公荐能为朝廷挖掘出更多的有用之才,直接废除可能不妥。”

“至于释褐试,臣以为也有必要保留。”

“读书读得好的人,不一定适合为官

最新小说: 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截胡太子,我称帝 逆世谋妃 开局落草土匪窝 穿越古代,经商失败的我只好造反 穿到荒年一拖三,飒爽农妇血赚了 特工传奇之重明 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 我将自己上交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