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
辰时。
玉城县衙。
李逸开口对一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说道:
“岳县令,接下来玉城县的赈灾之事,就交给你负责了,务必要确保灾民得到充分赈济。”
“请楚王殿下放心,臣一定会办好此事!”
这个男子郑重无比的回道。
此人名为岳城,乃是新任玉城县的县令。
听到岳城的表态,李逸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几日,岳城一直跟在他身边逐步接手玉城县的各项赈灾工作。
对于岳城的表现,李逸还是比较满意的。
根据他的判断,岳城是个办实事的人。
叮嘱完岳城之后,李逸转头问苏定方与程处默说道:
“都准备好了吗?”
“回禀殿下,全都准备妥当了,随时可以出发。”
苏定方与程处默齐声回道。
李逸微微颔首:
“那便出发吧!”
今日,他便要带着朝廷赈灾队伍离开玉城县,前往灾情最严重的河南郡。
李逸等人刚走出县衙大门,便被眼前的景象惊住。
从县衙门口一直延伸,街道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百姓。
男女老少,人头攒动,却出奇地安静,只偶尔传来孩童的小声嘀咕。
看着如此一幕,李逸愣了一下。
好家伙,这莫非是要来一出十里长街送楚王?
便在此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楚王殿下出来了!”
话音落下,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百姓们纷纷向前涌去,却又在士兵的指引下,自觉维持着秩序,只是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感激。
几个孩童率先捧着画卷跑了过来。
最大的孩童仰着小脸,大声说道:
“楚王殿下,这是我们送给您的画。”
“我们会听您的话,以后一定会好好读书,长大参加科举,做个帮百姓的好官!”
李逸弯腰接过画卷,打开一看。
画工很稚嫩,基本就是简单无比的线条。
内容是一个身着亲王服的人,正亲手将粮食递给灾民,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楚王英明”四个字。
看完画,李逸伸手摸了摸几个小孩的头,笑着说道:
“画得真好!你们有这份心,我很开心。”
“你们一定要记得我的话,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好好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做事。”
“谨遵楚王殿下教诲!”
几个小孩装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童声童气的回道。
在这几个小孩之后,几位老人捧着一把巨大的伞走了过来。
领头的老人须发皆白,双手托着伞柄,脚步虽缓却格外郑重:
“楚王殿下,这是俺们灾民连夜赶制的万民伞。”
“伞面上绣着所有灾民的名字,每一户都记着您的恩情。”
“是您斩了贪官,还了俺们公道;是您开仓放粮,救了俺们性命。”
“这伞虽不金贵,却能为您遮风挡雨,也盼着您日后常回玉城县看看!”
“还请楚王殿下不要嫌弃!”
“老丈言重了,这是你们的心意,我岂会嫌弃。”
李逸郑重地接过这把万民伞,入手微沉,却仿佛握住了玉城县灾民们沉甸甸的心意。
这把万民伞,伞面是粗布缝的,却洗得干干净净,上面的名字用红丝线绣成,虽不工整却格外用心。
“多谢乡亲们!这把万民伞,本王定会好好珍藏!”
李逸看着灾民们,真正承诺道。
这些灾民们闻言,纷纷鼓掌欢呼,不少人眼中甚至泛起了泪光。
李逸处死了不管灾民们死活的贪官,并让灾民们过上了温饱日子,这些灾民们心中对李逸无比感激。
程处默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场景,低声对苏定方感慨了一句:
“末将从军多年,见过不少权贵出行的场面,却从未见过百姓如此真心待一位亲王。”
“殿下这段时间为灾民奔波,连觉都睡不安稳,如今能得百姓这般相待,所有辛苦都值了!”
苏定方点了点头,附和道:
“是啊!想当初离开长安之时,末将还担心殿下年轻,镇不住地方贪官。”
“可这几日看下来,殿下不仅有魄力斩贪官,更有仁心护百姓。”
“百姓心中有杆秤,谁真心待他们,他们就真心敬谁。”
“有这样爱民如子的楚王殿下,是我大唐之幸,更是百姓之福啊!”
听到两人的对话,一旁的士兵们也纷纷点头。
他们此时竟也生出了几分自豪,能跟着心系百姓的楚王殿下做事,是他们的荣幸。
李逸与灾民们寒暄片刻,见时辰不早,便对着灾民们高声说道:
“乡亲们,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出发去河南郡赈灾了,那里还有很多灾民在等着本王。”
“你们放心,新县令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