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起来。
“刘市长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张林的声音依然平稳,但语气已经带上了几分寒意:
“不过,我提醒大家注意今天的角色定位——我们是省协调小组,不是纪委专案组。”
“过度介入具体执行,不仅超出职责范围,还可能影响地方积极性。”
他看向林教授,巧妙地寻求支持:
“毕竟,我们最终目的是化解矛盾,推动发展,而不是把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打成对立面。”
林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反对!”
孙长征猛地站了起来,冷笑连连:
“张市长这话说的,好像监督和发展是对立的!”
“不把那些蛀虫揪出来,不把那些黑心老板管住,发展成果能落到老百姓口袋里吗”
“还是说……”
孙老眯起眼睛,意有所指:
“某些人根本不想让省里查得太细怕查出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
“孙老!”
张林的声音陡然提高,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请注意您的言辞!这是学术研討,不是人身攻击!”
郑仪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火候到了。
孙老的挑衅成功点燃了张林的怒火。
“好了!”
林教授果断介入,敲了敲桌面:
“討论很热烈,但请围绕案例本身,避免针对个人。”
郑仪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他缓缓起身,脸上带著温和的微笑:
“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前一秒还在针锋相对的张林和孙长征,也同时看向了他。
整个研討室的目光聚焦在郑仪身上。
张林的眼神带著审视,孙长征则是玩味,刘建华则是期盼。
郑仪迎著所有人的目光,坦然自若。
他脸上依旧掛著温和的笑容,眼神清澈,似乎没有任何攻击性。
郑仪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教授身上。
“林老师,各位同学。”
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
“刚才大家的討论都很有价值。无论是张市长的系统方案,还是刘市长的刚性监督要求,或者孙老的土地入股创意,都是从不同角度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他先肯定各方,展现出支部书记应有的公允。
“我想补充一点:信任重建的机制。”
郑仪微微提高了音量:
“歷史遗留问题的核心,是信任崩塌。”
“农民不信任政府,不信任企业,任何方案都难以真正落地。”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刘建华:
“刘市长强调的驻点监督、隨机抽查,可以解一时之急,震慑违规。但长效机制呢”
“靠省工作组天天盯著临江县吗这不现实。”
他又转向张林:
“张市长的『三方共管』机制,长远看是方向,但需要地方配合。如果基层本身就存在猫腻,再好的制度也可能被架空。”
郑仪的分析直指核心,让爭论的双方都不得不点头。
“所以,我的建议是成立一个由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督委员会!”
“政府、企业、村民代表,三方对等参与!”
“成员必须包含村民推选出的、有公信力的代表,不能是村干部指派的!”
“委员会拥有查阅项目帐目、用工合同、补偿款发放记录的权限!”
“发现问题,有权直接向省协调小组报告!”
他环视全场,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个委员会不是摆设!它的每一次会议记录、每一次检查报告,都要在项目所在地和县政府的公示栏、官方网站同步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问题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张市长所说的『三方共管』!才能真正落实刘市长要求的刚性监督!也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孙老『监督无法落地』的顾虑!”
郑仪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迴荡。
他的方案,直接绕开了由谁来监督这个死结,把监督权交给了矛盾的双方——政府和农民代表!
再辅以公开透明机制,让所有人都暴露在阳光下。
三方共管。
三方对等参与。
全过程公开透明。
这套方案的精髓在於,它成功绕开了“由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千古难题,直接把矛盾的双方都置於阳光之下,藉助民眾监督的力量形成制衡。
更重要的是,它精准地击中了张林的死穴!
在明州,在四海系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