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自我脑补,立马热情高涨。
“那,谢谢了。啊,您姓孙是吧,您是负责日本那边货源的。哎哟,孙经理,失敬失敬。快快来我办公室坐坐,我给您点好茶。”
“不用,你挺忙的,要不......我就别打扰了。”
“哎,别客气,您这一路辛苦,我必须好好招待。中午留下吃饭。咱们以后恐怕打交道的时候长着呢。您还别说,有了这批货啊,我这市场肯定火!”
瞧瞧,孙五福他一个收破烂的就出了趟国,回来居然把个皮尔卡顿公司的前高管给唬住了,他这本事,都快赶上《连升三级》里的张好古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孙五福能受人如此看重,倒也不全是虚张声势。
毕竟近朱者赤,他跟着宁卫民这么长时间了,耳濡目染受影响,他的言行举止自然也有模有样。
而且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孙五福打当盲流子时候起,就是天南海北的四处闯荡,去过不少地方。
现在出了国,日本和国内区别那么大,他的见识和闯荡社会的本事也是相应增长。
再加上过去年少时,是在混沌中瞎混,现在懂得道理,开始清醒的活了,这又是关键性的区别。
所以就连孙五福自己都没注意到,他的思想和能力,甚至个人气质一直都在默默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像个能独挡一面的小老板了。
否则的话,这次宁卫民也不会给他安排这么多的任务。
所以应该说,素未谋面的顾明海刚认识就被他震住了,把他当成一个值得结交的同类,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不算离谱。
甚至当他回到老家时,孙家村的那些父老乡亲们,还会从他身上更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变化,把他当成真正的大人物。
或许这就叫做阶级的跨越,就像修仙小说里的炼气士破境成了筑基。
不过和他的个人变化对比起来,孙家村这几年的变化就显得没那么多大了。
虽然改革开放释放了一波制度红利。
村大队改成了村委会,原本的上级指定书记成了民主选举的村长,村里还通了电,修了路。
实行生产责任承包制后,村民的日子开始好过了起来。
鸡屁股银行让大家手里有了活钱儿,家家户户开始比着养猪,甚至孙家村不少人家都盖了大瓦房,买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有些个别的村民还买了电视和收录机。
但问题是,这种农村兴旺的景象,随着农副产品丰富到一定程度后就结束了。
目前国家的经济工作重心在城市,要集中资源先办大事,只靠农业经济自身的缓慢发展,是没办法彻底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问题的。
现在农民的不但要忍受工业剪刀差,还得承担提留款,日子过得真没前几年舒坦。
拿孙家村为例,大家的衣服是没了补丁,也能吃上饱饭了。
只是大部分的村民还是感到手头不宽裕,平日吃不起肉,缺少油水,给孩子交个学费都有点费劲。
整个村子现在唯一的商业机构还是只有那个货品单一小卖部,过去供销社的代销点。
除了多了台拖拉机和几十辆自行车,孙家村的乡间道路基本上见不到什么现代化的玩意,还保持着过去牲口赶大车的物流方式。
要说还幸亏有孙五福在京城,也愿意照顾老家的乡亲们,起码去京城投奔他的人都跟着他挣钱了,还能从京城弄回来点稀罕的物件儿。
这才让孙家村出现了十几个家里有彩电,每年能如数缴纳提留款,娶媳妇能出得起几百块彩礼的宽裕人家,把旁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