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这时,金銮殿的大臣确实有人写得差不多了。像詹崇文,从高中进士开始做过翰林,一步步做上礼部尚书,手里一直没有多少实权,也就做不了多少坏事。有的大臣当官时间短,做的坏事也比较少。也有人实在写不出来了。毕竟有很多事年代久远,或是事情太多,根本记不起来。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只好把笔放下。是死是活,听天由命了!何惜生说的是会保留多数人的性命和职位,自己应该不是那么倒霉吧!要说罪恶最大的当然是冯志,他在户部做了十多年,户部尚书也是四年多,油水最丰富,贪污最多。郑思勋也不轻,做吏部尚书多年。吏部专管百官升降,受贿也是最多的。还有刑部,任何作奸犯科的事都要打点,其中的龌龊实在数不清。
何惜生坐上龙椅,却觉得并不舒服。唉,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坐上这把椅子!何惜生也懒得另外找椅子,先将就一下。何惜生扫视了整个金銮殿,一些大臣已经停笔,一些大臣还在冥思苦想,偶尔写上几句。何惜生说:“诸位,恐怕暂时想不起,就不忙写了,先把已经写好的都交上来吧!”侍卫们赶快动手,把所有的“供状”都收起来。何惜生挑了一些‘供状’来看。大臣们基本是用心回想供述的,毕竟没有人知道何惜生到底已经掌握了多少。同时,何惜生的人一直在场监视,他们没有串供的机会。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不会被他人揭发。当然,确实与在场人无关的,自认为做得非常隐蔽的,还是尽量不会供出来。
何惜生只看了一会儿,轻轻摸了摸龙椅的护手。很快,一个太监走进来,高声说:“圣旨到!”何惜生站起来。众大臣有的站起来,有的跪下去,有的跪下去又站起来。
太监首先是宣读太后懿旨:何惜生平叛功勋卓著,仁慈爱民,才华过人,经太后和皇上考虑多时,现将清华公主赐婚何惜生,由钦天监择日完婚。
要不是迫于何惜生的**威,大臣们早就跳出来了。赐婚的事情确实以前讨论过,可是那是为了拉拢何惜生,限制何惜生的权力。按大华惯例,皇室成员,包括驸马等都不能从政。可是何惜生先已经是摄政王,何惜生会交出权力吗?如果何惜生依旧的摄政王,政王爷难逃卖女求荣的嫌疑。政王爷是多么公正的人啊!现在也堕落了吗?大臣们想恭喜何惜生,可是马上就犹豫了,该怎么称呼呢?是摄政王还是驸马?很多大臣脑中一时间转过了无数个念头。如果何惜生不接旨,他就肯定不会交出权力,大家的苦难就会继续下去;如果何惜生接旨,就表示接纳了皇上的招揽,按大华惯例,何惜生就不能再主政了,自己的供状可就白写了。自己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何惜生整死!大臣的眼光都盯在何惜生身上。
何惜生恭敬地说:“臣何惜生接旨!”伸出双手从太监手中接过懿旨。
大臣们百感交集,懊悔、兴奋、放松,不一而足。
太监再次宣读圣旨。玉玺就在何惜生那里,何惜生随便找个人写都行。太后还是先写好送来,就是试探何惜生是不是会另外拟旨。太监照着何惜生已经看过的圣旨念下去:皇上风疾,皇太孙年幼,不能主政;太后皇后均为女流之辈,不宜抛头露面,国家不能一日无主,事急从权,现在请驸马何惜生以摄政王身份主政,教导皇太孙。日后皇太孙长大成人,何惜生再归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