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小师弟 庞加莱猜想很简单(求月票)
一九八二年十月最后一天,哈工大数学系教学楼,办公室内,王多鱼翻看完马克西姆孔采维奇的论文之后,感慨一句。
果然是天才!
马克西姆真不愧是天才,悟性、能力和运气都很不错,或许这人将会是未来十几年内,菲尔兹奖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马克西姆之外,王多鱼还看到了哈工大天才班的论文。
哈工大天才班是去年秋季才建立起来的,郑宝东他们是第一届学生。
王多鱼平时对这些天才们的关注,并不多,因为他们还很年轻,大部分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基础还不够扎实。
但他确实没有想到,在今年十月底,居然能够看到天才班有同学写了一篇论文,且还进入了终审环节。
几乎所有哈工大数学系的师生都非常清楚,他们学校的《哈工大数学期刊》,其收稿要求之高,那是世界级的。
主编是安德鲁怀尔斯,此人本科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博士,在哈佛大学担任过助理教授,履历非常漂亮。
即便因为王多鱼的关系,哈工大数学系对哈佛大学这些美国常春藤名校多少没有那么大的滤镜,毕竟祝汉廷、简香兰他们这些人可都是留美学生,然后却都跑回来哈工大了。
但很多同学在跟怀尔斯这些人接触过之后才知道,人家确实很牛逼。
别以为怀尔斯他们留在哈工大,所以就轻视他们,那是因为王多鱼太牛逼了。
否则的话,王多鱼为什么不给那些数学系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们讲课
那是因为王多鱼的时间不允许这么浪费,他的层次太高了,不适合教授这些基础课程。
谁都可以教授这些基础课程,相反,高阶课程,却不是谁都能够教的,而王多鱼可以。
除了怀尔斯这位主编之外,审核团队也异常强大。
冰城高等研究院那边有好几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且还有王多鱼这位终审员。
鉴于此,《哈工大数学期刊》的论文稿件,能够顺利发表的话,那都是非常牛逼的。
放在其他大学,只要能够在这份期刊上面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可是在王多鱼这里,三篇论文也仅仅只是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罢了。
因此从这里来看,王多鱼学生的含金量之高,确实非同一般。
“卫援朝呵呵,这名字倒是挺有意思的”
王多鱼轻笑了一声,接着翻阅对方的论文,十分钟之后,点头道:
“也算言之有物,勉强达到及格线吧,不过.还是算了,再敲打敲打一番,免得小小年纪就滋生骄傲心理,不经历磨炼,怎么能够成长呢”
最终,王多鱼还是将这位名叫卫援朝的哈工大天才班学生的论文,给否掉了。
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平,这种论文质量放在其他刊物,当然是非常不错的了,但是放在《哈工大数学期刊》的话,那就有些勉强了。
既然是勉强,那就没有必要放上来。
不仅仅是敲打这位天才,也是因为现在的论文很多。
这份刊物是在八零年十月份创刊,第一期发表了三篇论文,还是东拼西凑的结果,质量良莠不齐。
之后的时间,好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才刊发一期。
直到今年,这样的情况才逐渐改变,两个月一期,一个半月一期,到现在差不多是一个月一期。
因为论文数量和质量并不是百分之百保证的,所以一个月一期论文,也并不能完全确定。
即便现在《哈工大数学期刊》并不需要王多鱼的论文来支撑,但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够顺利写出高质量论文。
很多人都是半年、一年,甚至是好几年才能够写得出来一篇论文。
比如说大卫布莱恩特曼福德,他这个人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偶尔还要帮忙参与解决一些项目发过来的任务,反正是外快,也算是工作上的调剂品。
所以布莱恩特教授很忙,也不可能半年就能够写出来一篇高质量论文。
大概也只有王多鱼,才能够做到如此高产且保证质量吧
因此,卫援朝的论文可以投稿给《中国科学数学》等相关刊物进行发表。
等他忙完之后,外面已经天黑了,准确来说,下雪了。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不是大雪,是中雪。
王多鱼看到雪景的时候,外面已经穿上了薄薄一层,只不过他感觉不到冷意,因为进入十月之后,哈工大就已经开始供暖了。
是的,十月份就开始供暖了。
而在广州这边,十月还是夏天,这是前几天从南方回来的老王家亲戚,来他家吃饭时,告诉他的事情。
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