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占领荆襄(3 / 3)

刚好有空隙,像特意留的位置。

戌时,巡夜的甲士唱着新编的歌谣,一半是中原的《诗经》,一半是岭南的采茶调。

歌声过处,有书生在墙上写诗,用岭南的炭笔,写中原的七言,说“稻麦同根生,南北共一春”。

黄宁路过时,在“春”字下添了个“秋”,笔画里带着甲胄的寒气,却藏着暖意。

书生动容,说愿抄百本《农桑要术》,送遍荆襄的村落。

黄宁说不用抄,让他教孩童认字,字认全了,书自然就活了。

亥时,官仓的灯还亮着,黄宁在核粮草账。

新账册用的是中原的麻纸,却用岭南的藤条装订,每页都留着空白,让百姓补写自家的收成。

亲卫进来时,手里拿着块刚铸好的犁头,稻穗纹在油灯下闪着光。

“黄巢先生的飞鸽说,洛阳的新稻快熟了。”

黄宁抬头,看见窗外的月亮正圆,像枚银质的棉桃,悬在中原与岭南的天上。

他把犁头放在案上,犁尖对着洛阳的方向,说:“等我们的稻熟了,就去收他们的。”

亲卫笑了,说刚编好的新军旗,书与稻穗的图案旁,加了个小小的“荆”字,是用俚人孩子补的“下”字改的。

黄宁没说话,只在账册的最后一页,画了个笑脸,嘴角的弧度,比黄巢的更锋利,却也更温柔。

三更的梆子响时,有只飞鸽从岭南来,翅膀上驮着片新棉叶。

叶梗的红绳上,系着半粒洛阳的新稻种,壳上的“朱”字,已被磨得模糊。

黄宁把稻种埋进官仓的土里,上面盖着片荆襄的麦叶,说等它发芽,就是出兵的日子。

土里的棉种该醒了,正借着月光扎根,根须会缠上中原的麦根,缠成一团,分不开彼此。

远处的田里,有晚归的农夫在哼歌,唱的是黄宁教的《种棉谣》,中原的调子,岭南的词,说“一粒棉种落,天下暖融融”。

黄宁站在窗前,听着歌声漫过城墙,像层新织的布,把荆襄裹得严实。

他知道,这布还会继续织,织过洛阳的太学,织过岭南的河滩,织成一件大氅,裹住整个天下。

而那件大氅的丝线,一半是中原的稻,一半是岭南的棉,纺线的人,是每个盼着日子亮起来的百姓。

天快亮时,黄宁在城楼上插了面新旗。

旗上的书翻开着,露出“天下”二字,缺的“下”字,用荆襄的泥土补了,长出株小小的稻苗,在晨风里摇着。

最新小说: 我掌控大明十六帝,吓坏朱元璋 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三国之再世诸葛 显微镜下的太平镇 暖房丫环,建社团当大佬 带着三国精英卡闯水浒 我去明末救义士 娘子—媚乱天下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你不是笔直笔直的天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