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以后,她这才打量起周围的同学。
刚才急着找座位没仔细看,现在才发现,这帮同学差距还不小。
首先是年龄上的差距。
有二十出头、眉宇间还带着书生气的年轻面孔;也有眼角已有细纹、坐姿却依旧挺直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一位头发略白、戴着老式眼镜眼镜的前辈,正慢悠悠地收拾着钢笔。
其次呢,是经济差距。
有的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有的人则是剪裁得体的套装。
顾婉君朝刚刚戴眼镜那位大叔看去。
这大叔得有四十来岁了吧。
这念头刚在脑海里闪过,前排一个戴眼镜的女同学便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是赵叔,听说好像是农业局的,今年四十五了,单位推荐来进修的。”
顾婉君忍不住微微睁大了眼睛。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短发女生凑过来:“我叫周晓芸,保定人。”
她笑容开朗,指了指身旁戴眼镜的腼腆姑娘,“这是孙梅,津城来的。”
顾婉君也笑了笑,“你好,我叫顾婉君。”
她们俩默契地笑了笑,“刚刚听唐教授说了。”
顾婉君闹了个红脸。
没想到自我介绍这个环节以后都能省了。
她向四周环视了一圈,这才发现还有个坐在窗边的女同志。
看来班上拢共就她们四个女生了。
坐在窗边的那位女生站在不远处,神情倨傲,没打算主动搭话的模样。
周晓芸循着她目光看去,压低声音道:“那是刘淑芬,家里是卫生局的,不太乐意搭理人。”
说罢,她又问顾婉君,“对了,你是哪儿人呀?”
顾婉君把书本收好,“我是西北来的。”
周晓芸和孙梅听到西北,纷纷瞪大了眼睛,“那你可真厉害,能考上北平的学校!”
“那边过来肯定很远吧?要坐多久的车呀?”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让顾婉君都回答不上来。
两但她们目光都很真诚,并没有听到顾婉君是从西北来的就产生什么轻视的想法。
顾婉君也乐得跟她们聊天。
大家年龄都相近,在学校有个照应也好。
等上课打铃,周晓芸和孙梅这才恋恋不舍地回了座位上。
旁边的王立新想插嘴,但连话都没说上一句。
今天早上课只有两节。
每节课一个半小时,等上完第二节课,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顾婉君还捧着书回味着老师刚刚说改良土壤的知识点。
周晓芸笑嘻嘻拉着孙梅过来,一把拉住顾婉君的手腕:“走走走,我们去三食堂!我昨天打听过了,三食堂的伙食最好。”
孙梅推了推眼镜,小声补充:“而且不用粮票。”
顾婉君正要答应,忽然感觉自己头晕目眩,像是一舟小船,在风浪里不断摇晃。
她猛地弯下腰,额头瞬间冒出一层冷汗。
“哎?你怎么了?”周晓芸吓得松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