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又,忠臣固当不二,然时势易变,天下为公。大王仁德昭著,志在安民,非为一己之私,较与群豪,为天下大公之主也!君若能顺应时势,辅佐大王,既可得遇明主,亦能施展抱负,成就千古美名。大王虚怀若谷,必能信君用君,岂不美哉?望君思之。”
不愧才学之士,一通话说的有理有据,而且深为李靖着想。
李靖抚须不语。
薛收接着又说道:“李君,这里有一封信,敢请君观之。”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了李靖。
李靖打开来看,认得笔迹,是长孙无忌的字,信中内容言何?不必赘述,自就是长孙无忌提醒宇文歆,要小心李靖暗通李善道之语。这封信,倒不是从宇文歆处得来,攻入宇文歆营后,李善道专遣王宣德到宇文歆帅帐,搜拣有关唐军情报的文书,捎带搜到了此信。
李靖阅毕,心中波澜起伏,——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兄,关键的是,对自己的猜疑,究竟只是长孙无忌的意思,还是包括李世民也这样想?他合上信纸,还回薛收,更是默然无语了。
李善道察其神情,握着他的手,笑问道:“药师,我是比不上李渊么?”
“大王英姿勃发,威震河北,雄才大略,世人尽知,仆岂敢以为大王不如唐王?”
李善道说道:“既非我不如李渊,药师兄,身为人臣,却被人主猜忌至此,岂不令忠臣寒心、义士齿冷?而我诚心相待,兄何故尚作犹豫?莫非兄犹存什么疑虑?尽请言之!”
李靖感受着李善道殷切的目光,边上李客师也急切地看着他,他终答道:“非疑大王之能,实虑自身之节。然薛君之言,亦令靖深思。若大王真心用仆,靖愿以微薄之力,尽效大王。”
李善道大喜,上下晃动李靖的手,说道:“药师此言,足见忠义之心!药师兄,智如子房,才如管仲,今得兄相助,好有一比,有道是,如鱼得水。明日我便设坛,拜兄为将!”
“如鱼得水”云云,是刘备形容得了诸葛亮后的喜悦之情。
这话用在此处,比“吾爱孟夫子”确乎是贴切得多了。
却是实话来讲,实际上,李靖在放下兵器,跟着李客师来谒见李善道的时候,已有几分归意。之所以见到李善道后,仍表对李渊的忠诚,无非出於对旧主的尊重与道义,——或者直白点说,如他自己所言,是出於对他自己名节、名声的考虑。毕竟,名节之於士人,是立身之本。他出自名门,亦有名於海内,总不能一见到李善道,立刻就放弃旧主,改投李善道。
这是情理中事。
就像宇文歆被高曦俘虏之后,所言之“只求速死”一样,宇文歆真的就这么想为李渊捐躯尽忠么?未必尽然。有些话,是不得不说。换而言之,即场面话罢了。
则话到此处,却又说了,李靖投李渊时,不是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以求投李渊,而怎今日面对李善道,反是推三阻四?原因也很简单,场景不同。他大呼“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时,他已经被押到了刑场,生死一线,转眼就要被砍头了,迫於无奈,只得高呼壮语以求生机。现在李善道这里,明显李善道是不会杀他的,所以他自然不必急与表态,该说的忠义之话、该有的忠义姿态,还是要做足才好。
不知不觉,时已入夜。
帐中点起烛火,是夜,李善道帐中设酒,召集群将,一为李靖洗尘,一为李靖之投庆贺。
烛光摇曳,酒香四溢,苦战多日,攻破了宇文歆营,诸将本就高兴,李善道因得李靖,喜上加喜,气氛十分热烈。唯因在军中,尚有军事明日要议,饮酒已破例,酒宴当然不会太晚。不到两更,就结束了饮酒。诸将辞去,李善道独留李靖,这天晚上,与他同塌而眠。——李客师也叫到了宿帐,从天下大势到兵法军略,相谈极投机,叙到天快亮,三人方才睡了会儿。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