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也忙,把他给忘了。阿兄,这事儿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正好,我打算从投附的饥民中,选拣出一批勇壮,编为新兵,亦是正缺人手,过两天,我就有任命下给王公。”
李善仁呆了一呆,说道:“任命下给王公?”
“咦?阿兄你提起王公,还说王公给你送礼,为的不就是王公求你,为他讨个任命这事么?”
李善仁重重拍了下案几,说道:“阿奴!在阿兄面前,你也装起糊涂了?俺是给你说这事么?”
“阿兄,我有个正事托你。”
李善仁说道:“你先别说你的正事,你先给俺说说,王公这事!”
“阿兄,我是真有正事托你,而且是要紧之事。”
到底是自己的弟弟,见李善道神色严肃,语气正经,李善仁只好暂屈己意,没好气地问他说道:“什么正事?”
“还是编练新兵此事。阿兄,这回我打算编练的新兵,人数比较多。上书,我已给徐大郎送去了,提出编练两到三万的新兵。这两三万的新兵,好从投附咱的饥民中选,可编伍后的各级军吏,却颇缺足够的人选可以任用。我知道,近日来,有不少咱的卫南乡人,也都来投黎阳了。这其中,多数到了黎阳后,都是求见的阿兄吧?其内若有曾为军士,在府兵中服过役者,阿兄,你帮我挑挑,选质朴之士,带来给我看看。若堪使用,就任到新兵伍中。”
……
卫南县与黎阳县,只一条黄河为隔。
而下威震中原的李密部中,有两个卫南县出身的大人物,一个徐大郎、一个李二郎,卫南县中,早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县里头的豪绅之流,很多现已去投了徐世绩。
其余县民,有日子过不下去的,或与李善道、李善仁、秦敬嗣等认识的,好多则来了黎阳。李善道忙,前阵子且不在黎阳,他们不易见到,到了黎阳后,因此就多是先去求见的李善仁。
“乡党”、“乡党”。
前世时,读史书,对“任人唯亲”,以同乡、同榜等关系,结成利益集团的这种现象,李善道亦是相当鄙夷,如今他掌了权,尤其背景是在这个乱世之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他甄别良劣忠奸,他才真切地体会到了为何历史上,会有那么多人“任人唯亲”。
实在是只有亲人、旧识、同乡,才相对来说,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忠诚,换言之,更直白点说,才更容易互相形成“利益一致”的关系,用起来也才能更多的放心。
事实上,就是历史上,乱世中的那些明主、明君,在用人上,大都不也是这么做的么?
比如刘邦,其所信用者,不多是他沛郡的老伙计?比如曹操,其手下掌兵者,不是曹氏、就是夏侯;又比如朱元璋,明建国后获封爵位的开国元勋,多淮西人,亦朱元璋之旧识、老乡。
刘邦等都是明主了,用人一样的“任人唯亲”。
不是他们不知“大公无私”的好处,而是形势迫使,不得不如此然。
李善道计算过了,如果按两万新兵的规模来计的话,——刘黑闼、赵君德跟着李善道回来,也是为的新兵,新兵须分给他俩一部分,就按总数三万,分给他俩一万来计,亦即,李善道自留的尚有两万,可便不说三万,就这两万新兵,火长、队正这一级姑且不论,只仅旅帅以上的诸级军吏,就需要三百余人之多,这还只是军事主官,没有算副官、辅吏。
他现有之部曲,万余人,在保证战斗力不下降的情况下,至多能从中抽出百人左右的军吏,任到新兵里边。
这离“三百余人”的需求,相差不小。
不错,固然是可以从新兵里边选任些,可剩下的这两百多人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