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启大明 >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见证历史的一刻

第一百九十七章 见证历史的一刻(4 / 4)

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皇帝,或许从此之后,他与华夏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截然不同了。

    朱由校的声音依然那麽洪亮,直透人心。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一切治政举措,就从家天下的源点,改成国天下这个源点!」

    家天下,国天下,区区一字之差,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差别。

    许多大臣饱读儒理经义,经过这些时间与朱由校的辩论,深刻认识到其实儒理经义的本质就是以国为家。

    孔子推崇的周礼,其实就是按照宗族礼法去治理国家..:

    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效果非常好。

    它的理念是大部分人负责耕种,少部分负责治理。

    用社会静态化和阶级凝固化去聚集人心,平息争斗,集中主要力量用于农耕生产,确保大家都有粮食吃,都能活下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当然了,阶级凝固化和社会静态化也引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推翻王朝的起义,于是皇帝和士大夫们协商后,采用科试制,使得阶级可控化流动,使得社会不至于静态化到一潭死水,于是儒家继续统治华夏。

    但是在宋朝,儒家开始展现萎势,显得力不从心。

    朱由校与众人的交流沟通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生产力得到发展,工商大兴,时代在竭力向新的时代跃进,适用于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不适应工商大兴的新时代。

    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儒家士子们反思的结果是执行儒家先贤的道理不到位,于是推出了更静态化丶更凝固化的理学。

    理学没有挽救偏安一隅的南宋,但是却和明太祖一拍即合。

    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元末天灾人祸的纷争中走过来,饱尝人间疾苦,骨子里痛恨动荡不安,渴望稳定宁静的田园生活。

    他的想法与理学不谋而合。

    天下纷争,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只有去人欲丶存天理,人人遵循三纲五常,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问题在朱由校与诸位大臣的交流丶争辩中,一一被辨明..: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看过明末历史的一些典故。

    知道三大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在击儒理的务虚不实,空谈误国,黄宗羲甚至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

    他们的这些思想,确实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但也有对父祖和前人们的思想传承。

    正德丶嘉靖丶万历年间,泰州派丶李势等「叛逆」思想的流行,说明明朝中后期,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反思儒家理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步,新的思想喷薄欲出。

    只是一切在满清入关后嘎然而止。

    朱由校不想让华夏文明重蹈覆辙,唯一从泥潭里挣扎出来的机会,被自己葬送。

    至于如何纠偏,如何拨乱反正,朱由校深思熟虑,提出核心一点:改家天下为国天下,让天下真正成为天下人之天下。

    可是如此一来,朱氏皇室怎麽办?

    众人神情各异地看向朱由校。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反贼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明补牙匠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被废三年后 铁马冰河肝胆照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