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了。
各方都在打听战况的时候,法国印度支那的轰炸机已经到达了江门半岛上空。
为了阻击这批轰炸机,防空团在联合指挥部的指挥下,在半个小时前就做好了阻击准备。
40架飞机组成的大编队,采用的二战前期普遍使用的箱式编队,这是因为,轰炸机的航炮和机枪有死角,组成箱式编队,可以相互为编队提供射击火力,有效阻拦敌方战斗机突进编队。
这种编队方式几乎是教科书式的被各国空军使用,直到二战结束,战斗机有能力为轰炸机护航,才被其他编队方式替代。
这种箱式编队的好处是能有效防止敌方战斗机的阻拦,又能集中轰炸,提高轰炸效果。
但是这种编队对于拥有“先进命中效率和摧毁”弹药的特区防空部队来说,无疑是大规模集体自杀行为。
每门88毫米高射炮都按照预案装上了ahead弹药,并设置了不同爆炸时间的延时引信,确保每个营一次齐射都能制造出两百米高,八百米宽的“弹幕墙”。
而众多的20毫米四联装高射机关炮也被大量集中,准备密集狙杀漏网的飞机。弹药也全部换上了穿甲高爆弹。
飞行编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跟什么样的敌人打交道。依然采用三千米这种标准飞行高度巡航飞行。以为这样的高度足以躲开射高只有2.2公里的高射机关炮。至于,那些有足够射高的88高射炮,飞行指挥官,不认为那东西能够在三公里的高度击中目标。
护航战斗机甚至在江门半岛俯射攻击可疑目标。企图让炮兵阵地暴露目标,以报一箭之仇。
轰炸机编队进入了射击范围,即将到达距防空阵地3公里的距离,防空炮阵地的炮声传了出来。
看到炮击的护航战斗机,毫不犹豫的扑了过来。刚刚进入2.5公里高度,三架战斗机组成的编队便遭受了重金属狂潮,12门20毫米高射机关炮瞄准了这三架挑衅的飞机。处于俯冲过程中的三架战斗机在航道上纷纷中弹,穿甲高爆弹,轻易地穿透飞机钢质蒙皮,在飞机内部爆燃。破片轻易地穿透了飞行员的军服,击穿了他们的身体。燃烧物瞬间引燃了战斗机内部。
在三架战斗机冒黑烟,下坠的过程中,88毫米高射炮第一轮齐射,“先进命中效率和摧毁”弹药在轰炸机飞行航道上爆炸形成了一个200*800米的“弹幕墙”。
以现在轰炸机的机动能力,根本不可能躲过这样的弹幕墙。前头的8架轰炸机纷纷被弹幕击穿爆燃,后面编队的两个批次,第二排的十架还没做出反应,也冲进了弹幕墙,第三排十架轰炸机,快速地拉抬战斗机,试图从弹幕墙上空穿过去。
这是一个正确的操作规避方式,但是,第二个弹幕墙又在第一个弹幕墙上空形成,此时,最后十架轰炸机已经没有再次规避的能力了,只能被碎片击穿轰炸机。
在两翼护航的战斗机,一看情况不对像掉头就跑,此时,逃跑已经晚了,剩余的九架战斗机全部进入了防空阵地的核心区域,在88毫米防空炮和20毫米四联装高射机关炮的联合绞杀下,纷纷坠落。
歼灭40架飞机,仅仅只用了十几分钟,“先进命中效率和摧毁”弹药的强大效用彻底地显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