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5号基地组建之初,未来特区应采用何种制式轻武器就被讨论过好多次。
军方的意见认为未来战场,特区军队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选用自动突击步枪能有效补充因人数不足导致的火力问题。而且这种突击步枪的技术标准最低不应低于2000年主流制式装备的标准。
而工业部门则认为突击步枪枪族系列中必须要有能用于出口创汇的枪型。特区政府部门则认为该枪的生产成本应低于目前主流枪族的造价。
针对各方的要求,专家的作用就是提供制定各方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初步的筛选后,专家组提供的初步方案以中国95式突击步枪枪族、俄制ak103枪族、美制16枪族作为重点考虑的方案。
专家组和各部门讨论几轮之后,争论还是很大,对上述枪族,特区政府比较中意的是95式突击步枪和16突击步枪,主要原因是子弹口径小分别是5.8毫米和5.56毫米,而ak103突击步枪的子弹7.62毫米子弹,虽然,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看ak103更有优势,但是比起自动武器需要的海量子弹,子弹的口径直接决定战争成本。
工业部门的意见很坚决,坚决支持采用ak103枪族,这种枪不仅杀伤力大,性能稳定,关键是他本身就是ak47的升级版,从生产、测试和设计上快速形成ak103和ak47两种版本的枪族,最有商业操作性,而ak47做为出口版本,工业部门对他的预期热情最为高涨。
军方的意见则比较倾向103系列,主要原因是16系列的模块化程度高,能满足各种需求,但是该枪适应环境的能力比不过ak103,实际应用中,ak103的通用性和可维护性高于16,而且从火力上看,8人小组的ak103能压制10人小组16的火力。
不过马都军校的这次演习为枪械的定型起了决定性作用,演习的结果,让各部门认识到,战争就是再省也是巨大的消耗,只有通过贸易,以武器养武器才是正确的道路。
所以第一代通用轻武器型号路线被确定下来,一致建议采用ak系列作为设计原型。
其中采用ak47原型枪设计定型特区版tc35出口型突击步枪,弹匣采用30发7.62x39毫米子弹。
采用ak103做原型枪定型tc35型,比起原型枪,更注重从模快化上面下功夫。可装配战术灯、激光瞄具、白光瞄准镜、夜视瞄准镜、消声器及榴弹发射器。弹匣也采用30发7.62x39毫米子弹。
tc35型突击步枪,全长943毫米,足足比38式短了300多毫米,有效射程也比38式多了40多米,达到500米。重量也减轻0.5公斤。当然,拿这枪跟38式比,过于欺负人了。但是,基本上演习中反映的问题将会被很好的解决,而且,有过38式使用体验的连队,在未来战争中更有真实的体验,利用装备的优势制造战场优势。
新型突击步枪,不仅可以采用半自动点射,也可以采有2-3弹连射,全自动状态下每分钟可输出650发子弹,基本与轻机枪火力相当。
不过新的问题也出现了,随着火力的增强,对士兵子弹携带量,及后勤子弹供应提出了巨大的难题。如果供弹量不足的话,突击步枪还不如38式的威力大,人家没子弹还可以当长矛嘛。
短期内ak47出口型还不能生产,只能测试定型用。这个时候出口ak47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全世界突击步枪将要满天飞了。搞不好赚不到钱,还提高了竞争对手的战争实力,出口的时机应该在欧战全面开打的时候。
从节省生产能力和资源来看,目前完全没有必要生产ak47,军方的意见是等到37年开始再生产也是来的及的,等全世界战争工具满负荷运转的时候,特区生产的ak47将成为影响战场平衡的利器。
2月27日,建文岛25号基地。
特区兵器装备研究院测试场。
原海军基地武器维修站专家高级工程师杨立军担任特区兵器装备研究院院长。他拿着tc35型突击步枪的样枪给定型验收组成员介绍道:“这个枪采用了ak103图纸作为底本进行的设计,原理和样型都和原枪很相近,只是加装了导轨和出弹窗位置略有调整。通过我们首批实验用枪测试情况来看,综合性能方面和原枪相当,但是规模生产的话,性能估计会比实验的低。规模化生产最有可能造成性能比不过原枪的原因主要在材料。
原枪的枪管的钨钼合金钢成分我用金相显微镜分析过,和特区实验室原来的余料55a通用加强钢还是有区别的,这些余料是给原来国产23式突击步枪更换的备件。现在用来制作tc35型枪管,勉强还是够的。但是规模化生产的话,不仅得解决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的问题,还有解决钨钼钒合金钢的问题,膛线还需要镀铬,而且特区现在的高精度机床不够,如果降低膛线加工精度,就会牺牲射程和增加300米离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