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往返于这两个地方的人就可以提前等在这两个点上车,然后到目的地。”
“比如说从桃源谷到北川,每天可以设十个班次,差不多半个时辰会有一班车从桃源谷发往北川。
假如两刻钟后就有班车从桃源谷出发,咱们先现在就可以出发到停车点等着。车来了之后,我们和其他也想在这个时间段去北川的乘客一起上车,支付统一的车费就能坐到北川。
这个车费往往会比较低,普通百姓也能接受,愿意为此付铜板来代替步行。”
“公交!听起来不错。”季宴时点头认可,“也是未来的东西?”
沈清棠点头,“对。看你意思似乎不太支持?”
“也不是不支持。有些东西适合未来不一定适合现在。我不知道你所在的将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公交车在这里怕是会有些水土不服。
首先公交车应该用什么?用火车?成本太高。用马车?一次载不了几个人。况且有等车的工夫,大家就步行到北川了。”
“是。你说的对。只是话赶话说到这里而已。到时候真想弄公交路线,肯定要经过方方面面的考察再决定。
不过你说的问题我觉得也不算是大问题。马车是一次载不了几个人,若是把车厢去掉,改成村里用来拉粮食的那种长板车呢?
再不然,时间和银子都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更支持铺设轨道用火车当公交车,虽说前期透入成本高,但,随着出行的人多了,回本也快。
还能方便多座城市之间进行贸易,也能方便军用物资运输。
轨道只需要一条,可是火车并不是只有一辆。”
“乍一听可能有点鸡肋或者说投资过大。可你不是商人,你的面前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眼里看见的是天下。
有公交车以后,北川、禹城、盘城乃至附近几座城,百姓们来往方便,可以交换物资或者交换劳动力。这样普通百姓能有收入的渠道又多些!边关商贸也能繁荣些!对大局只有利没有弊。”
闲时民用,战时军用。
两不误。
说话间,沈清棠夫妇带着果果糖糖就到了村子外围。
他们走的方向是朝着树林去的。
不是山中原始的树林,是果树林和桑树林。
果树林里的果子煞是喜人。
沈清棠顺手摘了两个,用帕子擦了擦拿来哄孩子。
桑树林,勉强能叫桑树林吧!
两年的桑树又细又小。
看桑叶的状态,大概还能维持到村民养完最后一波蚕就完成它们今年的使命了。
“清棠?”
沈清棠循声看过去。
沈清冬背着竹筐站在其中一块桑树田中。
她穿着一身干活的粗布衣裳,遮着半张脸,头发也用画布包着。
要不是沈清冬先开口,沈清棠真没认出来。
沈清棠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