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381 李世民与府兵制(1 / 2)

从客观来讲,募兵制已经无法满足各大诸侯对庞大兵力、军队战斗力的需求,所以历史上才会逐渐向世兵制转变。

刘备麾下,青州的那些内政手们,像张居正、长孙无忌、陈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下数十次讨论。

最终也没讨论出个确定结果。

只是说暂行征兵制的征兵方式,募兵制的训练方式。

意思就是刘备治下每户家庭都有义务派出青壮男子参军,并且长时间参与战争。

此外,鉴于汉末的流俗,刘备依旧承认“部曲”

但张居正他们都有了大概的改革方向。

张居正就提出将哪些家庭需要参军固定下来,提前训练以提高军队战斗力。

长孙无忌则认为经过两次黄巾之乱,青徐之地人口锐减,百姓不足以耕种所有耕地,应该安排士兵从事耕种。

不过呢,刘备说到底只是一个左将军,不敢、也不能够大跨步改革,特别是兵制改革这种军事方面一等一的大事。

可汉末现在有一个能大跨步改革的、并且已经大跨步改革的——李世民。

他推行的新兵制就是历史上隋唐时期的主要兵制府兵制。

讲清楚李世民的兵制改革,一直以来关于李世民为什么能有十万大军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十万骑兵是黄门跟刘备吹牛逼的,向外人吹嘘兵力是自古以来的兵家传统,但十几万士兵李世民真有。

根据《三国志·魏书六·董卓传》,董卓死后李傕和郭汜率领十余万西凉军残部攻打长安。

李世民光继承到的兵力就有十几万。

这十几万军队可不是杨秀清那种拿百姓凑数凑出来的,这支军队的主要来源为原洛阳禁军、白波贼降卒、皇甫嵩和盖勋对外作战的士兵,特别是皇甫嵩和盖勋的军队,装备、战斗力都是汉末第一流的。

整体战斗力相当高。

经济上,司隶被董卓霍霍得十室九空,人口锐减,空出大量耕地。

李世民跟羌人、匈奴人作战占领的雍凉、并州部分领地同样人口稀少。

所以我们能总结出李世民治下特点:地广人稀、军队过多。

再说回府兵制,始于西魏,兴盛于隋唐,在李世民执政时期达到巅峰,之后逐渐崩溃,后唐玄宗彻底废除。

依据前文的介绍,为方便理解,我们可以不严谨地将府兵制视作全国范围内的屯田制度。

屯田,先得有田种吧。

从五胡乱华到西魏宇文泰推行府兵制,龙国大地足足经历了近三百年的乱世,人口锐减到简直可以用“稀有”

来形容。

同时,自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北方便推行均田制,实现了家家有田种。

作者此前说过,乱世再乱,当兵的人口总还是有的,缺的是种地的人。

宇文泰为对抗强大的东魏,必须征大量军队,于是出现了军费缺口。

种地的人不够了,咋整?

军队去种地呗。

再经过一番组织架构,府兵制应运而生。

对比一下府兵制推行的背景与李世民治下特点,我们可以现出奇的类似。

董卓留下的可都是天下少有的精锐啊,总不能放回家里当农民、暴殄天物吧。

就他们几年来烧杀淫掠养成的坏习惯,回去后别落草为寇破坏治安就不错了。

所以李世民决定让这群人打仗时从军,和平时期种地,农闲时各地组织训练。

反正他治下有的是空闲下来的耕地。

军粮不够,不能光靠军队种吧,把百姓也组织起来种地。

雍凉、并州一带民风彪悍,新招募的士兵不好管理,那就提前练一练,你们也农闲时训练好了。

受汉末文化影响,不管是乱入的将领还是本土将领,都不愿放弃部曲,那我索性承认你们的部曲。

为方便管理,我规定某地的多少多少户百姓为“府户”

,战事突而不能种地的话,他们统一少纳粮,需要补充军队时,他们统一上。

你们部曲不够了,找这些“府户”

征。

于是,带有汉末特色的“府兵制”

应运而生。

靠着府兵制,李世民基本满足了军队的粮草需求,哪怕治下人口相较于袁刘曹来说十分稀少,依旧成为了汉末唯一可以与袁绍叫板的级大势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你以为我凭什么被称作“天策上将”

长安。

李世民结束对羌人战争,带兵返回长安,刘协亲率百官出城迎接。

众人至南宫德阳殿上朝,刘协走在位,李渊、李世民其次,二人皆昂挺胸,大跨步前进,步幅比刘协还要大,此乃“入朝不趋”

二人腰挂宝剑,是为“剑履上殿”

待皇帝坐到龙椅上,李渊、李世民位于百官之前,一齐行礼。

司仪官说道:“大将军与骠骑将军见过陛下。

最新小说: 红楼:我和黛玉互穿了 火烧黎明 灭世魔龙三岁半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大唐男保姆 不学鸳鸯老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九娘 回到汉朝当大佬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