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3o6 孙朱选边站(1 / 2)

次日晌午时,孙策才离开蔡氏的温柔乡,起身来到议事厅。

厅中,孙膑、孙武、周瑜、蒯越、谢安、谢玄、徐达六人早已等候多时。

“孙膑孙武周瑜蒯越谢安谢玄徐达,见过主公。”

孙策看着眼前六人,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放眼天下,试问谁有如此豪华的阵容?

伍子胥、刘伯温、李广等人弃我而去又如何,老子有的是人才补充!

他周边诸侯,朱元璋,最能打的徐达已经没了,手底下就剩一个李文忠,蓝玉朱棣还没爆出来。

收留了个项羽,不知道他能不能玩出花来。

曹操,吴起王猛与孙武孙膑同属全史顶流,但孙策手下人才更多。

李世民,他自己算一个,李绩算一个,最能打的李靖没爆出来。

伍子胥被李建成挖走了,目前仍在宛城,不隶属于李世民。

刘裕,这人军事实力级强劲,但他的情况有点复杂。

前文提到,杨秀清领兵南下,配合朱元璋击败刘裕,全据徐、扬二州。

之后孙策等人于南阳击败杨项联军,孙策占领荆州,刘裕却一直没能打回扬州。

为啥?

兵少呗。

孙策又不给他补充。

刘裕几次求兵,都被孙策拒绝。

完事后孙策本着“不用白不用”

又因为不好杀这位“吴王”

,便将其扔到了江夏。

孙策起初李渊的操作一脸懵逼,刘裕哪来的声望称王啊?后来求教孙膑等人,才觉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战略手段。

因为位置缘故,西凉对江东这一带影响力过小,有必要扶持一个势力。

(姑且算填刘裕称王的坑吧,这个解释满意吗实在不行我只能改前文了)

言归正传,孙策将信得过的高统帅、高谋略人物聚一起,目的是讨论第二次黄巾起义后的站队问题。

前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当下天下只有两股势力够资格做领头羊:李世民与袁绍。

孙策因为袁术此前与袁绍有争执,现在又与西凉在宛城问题上有纠葛,两边都有些恩怨。

并且孙策知道袁、曹、刘三家之间复杂的关系。

孙膑分析道:“袁绍与刘备重修于好,刘备又与曹操为盟友,而曹操此前便与袁绍交好,因刘备才闹掰,如今袁刘结盟,曹操很快也会与袁绍和好。”

“中原地带,除却袁曹刘,只剩必将覆灭之蛾贼。

此后中原,必为此同盟天下。”

孙策摸下巴,作沉思状:“所以,加入袁绍,便在短时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

“但与袁绍同盟,便能凝聚袁家力量。

袁绍主北,主公主南,岂不美哉?”

周瑜提出了“二分天下”

战略。

孙武沉声道:“南方四州,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比北方州郡。

有机会还是要向北方出兵的。

尤其是现在,北部重镇宛城落入西凉手中,不宜与李世民交恶。”

孙膑继续他的分析:“此三家同盟,不可互相用兵。

刘备攻下徐州后只能南下扬州,曹操要么西面攻司隶要么南下攻荆州,袁绍更是仅剩南下攻司隶一条路。”

“如果主公加入此同盟,一来可以凝聚袁家力量,二来可以携手曹操袁绍共击西凉,不说参与中原战事,至少能收复宛城,自成体系。”

“如果不加入,也有利处。

主公可与李世民联合,借朝廷名义北上,与曹操争锋。”

孙膑分析完,谢玄等人又七嘴八舌地分析了一二,最终恢复沉默,交由孙策判断。

孙策人麻了。

不是,你们认为我很厉害吗?

这宛城到底收不收啊,收不收到底哪个好处大,你们倒是告诉我啊。

最终,孙策决定加入李世民同盟。

几乎相同时间内,扬州吴县内,褪去王袍穿上侯爵服饰的朱元璋与朱标相对而坐。

朱标十分疑惑:“敢问父亲为何要收留项羽?此人狂妄自大,行事无法无天,近来引得扬州大小世家十分不快,不利于内部稳定。”

“何况他有称帝之实。

您已是汉家臣子,理应杀之以除后患,怎么反而拨给他一片土地供其训练士兵呢?”

朱元璋宠溺轻笑,拔出自己的佩剑,寒光打在二人面庞上。

“标儿,剑可伤人,可伤己。

而为父现在拿着剑柄,你说它是伤人还是伤己?”

朱标满头雾水:“父亲拿着剑柄,自然是伤人。”

“对!”

“项羽就是这柄剑,现在为父拿着剑柄,那他就是伤人的利器!”

“控其粮草,制其军备,其焉能反我?”

“一万人的军队,放在为父手中,能击败三万人的军队。

可放在项羽手中,就能击败十万人的军队。”

“如此一员世所罕见的虎将,就那么杀了,岂不可惜?

最新小说: 游戏?还是哲学? 还说你不是神仙 嫡嫁千金 甄嬛传:穿余莺儿后小厦子是我爹 换经纪人后,顶流他恃宠而茶 乱混聚树 大清隐龙 鹰掠九天 红楼:我和黛玉互穿了 特工传奇之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