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良作为许氏宗族的族长,率先开口,语气沉稳如数家珍:“我许氏一门,现有76户,在村人口有213口。”
“其中符合青壮标准的男丁41人,妇孺38人。
十四岁以下孩童29人,需人照看的老人有8位。”
他报出的数字很清晰具体,能看出许族长平日对族务的用心。
王守业接话也快:“我王氏一族,52户,147口。
青壮男丁33人,妇孺32人。
娃娃2o个,老家伙5个。”
李德厚叹了口气:“我李家人丁稍薄,38户,1o2口。
青壮男丁2o人,妇孺25人。
孩童……有16个,老人倒有7位,其中3位腿脚很不便利了。”
他特意点出了困难户的情况。
张茂才言简意赅:“张氏,45户,128口。
青壮男丁28,妇孺3o。
孩童19,老人4。”
许正义心算片刻,抬头总结道:“算上几户杂姓,全村合计约在26o户上下,总人口大概在62o左右,上次征走的不算。”
“十六至五十岁的青壮男丁大概13o人,青壮妇人约125人。”
“十四岁以下孩童估摸8o有余,需特别看顾的老人,约有2o之数。”
这一笔人口账清晰后,现实感扑面而来。
六百多人的生死存亡,就在于这次决策。
宋孤鸾与许安宁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
许安宁更是心惊,她平时只觉村子不小,却不知具体有如此多人口,其中老弱妇孺的比例竟如此之高!
宋孤鸾沉声道:“心中有了这本账,接下来就是往哪走的决定,我想咱们可以先躲进山里。”
“等靖南王大军北上之后咱们可以再出来,先把这场劫难躲过去再说。”
“如此庞大的人口,行动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得仔细商定一个万全之策。”
宋孤鸾思考了一会,把大概框架说出来:“大家决定走,最重要的事有三件,路线,粮食、护卫。”
她每提出一点,便与众人商议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权衡利弊。
期间,王守业和李德厚又因为老人腿脚不便,怎么上山的事生了激烈争执,那架势,几乎拍桌子吵起来。
最后在许正良的呵斥和宋孤鸾尽力带走每一个人的坚持下才勉强平息。
她环视众人,眼神坚定:“诸位叔伯信我,我宋孤鸾必竭尽全力,为大家寻一条生路!
当务之急,是立即开始准备。”
她让许正义拿来纸笔,交给许安宁,让她把策略一条条记下来。
“几位叔伯的心情,孤鸾明白。
眼下千头万绪,但有几条,必须先定下来。”
“要的就是,自愿同行。”
她语气坚定,“事关生死,不可强逼。
愿信我、愿同行者,我们必竭力相护。”
“但一旦决定同行,途中便不再是散漫的村民,须编列成队,严守号令,否则一人之失,可能累及全队。”
“不愿同行或阳奉阴违、不服管束者,绝不强求,但也无法得到我们的庇护。”
王守业立刻接口:“对!
这话在理,躲难不是请客吃饭,没个规矩不行。
谁要是不听话拖后腿,趁早留下!”
李德厚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化为一声叹息,无奈地点了点头。
许正良沉吟道:“嗯,这是老成之言。
只是,这号令由谁来?队伍由谁来带?”
宋孤鸾当仁不让:“若诸位叔伯信得过,由我与我麾下之人负责。
我等必尽全力,护大家周全。”
众人对此并无异议,这本就是她最擅长的。
“第二个是物资筹备,刻不容缓。”
宋孤鸾继续道,“路上吃的、用的,现在是关键。”
这时,许安宁开口,提出了具体想法:“吃食方面,我有些主意。”
“咱们村里的妇人可以在家把面粉一部分做成饼子,菜制成菜干。”
“家禽全部宰掉煮熟晾成肉干,或者熏烤,耐放还顶饿。
这些东西,得立刻开始做,能备多少备多少。”
李德厚眼睛一亮:“安宁丫头这法子好,实在!
这事我看行。”
宋孤鸾又继续道:“第三个是粮食要立刻转移走,不然等靖南王的兵马一来,咱们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