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被这一连串的问题吓了一跳,手一抖,烟丝洒出些许:“这……大家都喊他老王,年纪嘛,看着四十岁上下,听口音是外地人。
具体叫啥、哪儿来的,我还真不知道。”
他突然想起什么,弯腰从柜台底下翻出个皱巴巴的记账本,“上个月他赊过一箱泡面,签名好像写了个名字!”
泛黄的纸页上,“王德辉”
三个字写得歪歪扭扭,联系电话栏只潦草地写着“138”
开头的四位数字。
小王立即让队员拍照传给技术科,同时开始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
雨越下越大,他们顶着雨在泥泞的小路上穿梭,向村民们打听王德辉的消息。
“王德辉啊,人可实在了!”
村头纳鞋底的李婶坐在屋檐下,指着不远处的晒谷场,“每次来,都帮我把漏了的铝锅补好,说什么也不收钱。
听他聊天,好像是在城西租了个仓库放货。”
循着线索,小王带着队员在城郊一处破旧仓库找到了王德辉的临时住所。
生锈的铁锁轻轻一拧就开,一股混合着霉味和塑料包装味的空气扑面而来。
昏暗的房间里,褪色的行军床上铺着单薄的被褥,枕头下压着一本皱巴巴的账本,详细记录着近三年的进货出货;墙角堆着十几个印有“德辉百货”
字样的纸箱,最底层还藏着一个破旧的u盘。
“王队,u盘里有加密文件!”
技术员小张举着物证袋,眼睛里满是兴奋,“不过得花点时间破解。”
回到警局已是深夜,刑侦支队依然灯火通明。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u盘里的文件终于被打开,却只是些货物清单和客户联系方式,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小王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
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确认王德辉确实是外来跑生意的,独自经营着小本买卖,为人低调,很少与人生争执。
周边商户对他的印象,也只是“老实本分”
“不爱说话”
。
走访了一圈下来,除了确认死者身份,案件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再次召开案情分析会时,白板上“王德辉”
的名字旁,能列出的线索少得可怜。
李明盯着满屋子疲惫的队员,语气沉重:“虽然确认了死者身份是个重大突破,但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王德辉为什么被杀?凶手是谁?作案动机是什么?这些谜团都等着我们去解开。
大家打起精神,从王德辉的社会关系、生意往来重新查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散会后,小王站在警局的窗前,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
确认王德辉的身份,只是漫长破案过程中的一小步,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知道,在迷雾重重的案件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抽丝剥茧,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确认王德辉身份后的第三天,小王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新线索。
他带着队员们再次踏入青杨村,这次的目标是深入挖掘死者的人际关系。
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小王找到了常和王德辉聊天的村民赵大爷。
"
王德辉这人挺和气,但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他总是心事重重的。
"
赵大爷抽了口旱烟,缓缓说道,"
大概一个月前吧,我看见他和邻村的刘富贵吵了一架,动静还不小。
"
"
刘富贵是什么人?"
小王立刻追问。
"
村里的混混,平时就爱欺负老实人。
听说王德辉在村里卖的东西便宜,抢了他亲戚的生意,所以一直怀恨在心。
"
记录下这条线索后,小王又走访了王德辉的几个老客户。
在镇上开饭馆的张老板透露了另一个可疑人物:"
半个月前,有个自称是批商的人来找王德辉,两人在仓库里谈了很久。
后来王德辉出来的时候,脸色特别难看,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只说遇到了麻烦。
"
通过多方打听,小王得知这个神秘的批商叫李强,在城西批市场经营着一家日用品批部。
更巧的是,王德辉仓库里现的部分货物,正是从李强那里进的货。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技术科传来了新消息。
在对王德辉的手机进行数据恢复后,现他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一个叫周强的人。
周强是王德辉的老乡,两人曾经合伙做生意,后来因为利益分配不均闹掰了。
至此,三个有嫌疑的人浮出水面:与王德辉有生意冲突的刘富贵,可能存在利益纠纷的批商李强,以及曾经的合作伙伴周强。
小王立即召开会议,对三人展开全面调查。
"
刘富贵有多次打架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