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受封晋王(2 / 3)

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宋汉两国已结盟近百年,历代交好,如今更应以大局为重。只有继续与宋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大汉朝才能腾出手来,全力应对北面的强敌燕国。

至于征南将军齐向军和雍国公孙槐等一众武将,态度则更为激进。他们认为,对宋国的软弱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因此提议直接对大宋用兵,以武力手段收回当年永嘉公主嫁到宋国时陪嫁的南金陵四镇,以此作为对宋国的回应。

文帝将事情的始末一一道来后,转头望向刘轩,问道:“轩儿,你可听明白了?对此,你有何看法?”说着,文帝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渐渐低沉,“唉!为父现在真是左右为难啊。朝廷目前实在是无力同时解决中原和北方的粮食危机。”说到最后,文帝的声音几乎细若蚊蚋,仿佛在自言自语。

刘轩心中暗自思量:“父皇这哪里是在征求我的意见,分明是心意已决,打算答应宋国悔婚的要求,还要让我去宋国走这一遭,出尽洋相。可我若不答应,又能如何呢?”。想到此处,刘轩躬身答道:“父皇,儿臣听明白了。”

顿了一顿,刘轩接着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前首要之务乃是解决灾区百姓的粮食问题。自父皇登基以来,一直以仁德之心治理国家,深受百姓爱戴。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乃是国家之根本。唯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我大汉朝的江山方能万古长存。因此,儿臣恳请父皇,以大局为重,暂且放下儿臣个人荣辱,先解百姓燃眉之急。”

“嗯?这是那个脑袋摔坏了的三皇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又是哪里的常言?”刘轩的一席话,让满朝的文武大臣不由得一呆,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

文帝也是微微一愣,随即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站了起来,走到刘轩跟前问道:“轩儿,你的病好了?”

刘轩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父皇,儿臣感觉好些了。”

文帝似乎想进一步确认,于是问道:“那我问你,十五加上五,等于多少?”

刘轩毫不犹豫地轻声回答:“二十。”心中却如万马奔腾,暗自腹诽:“在众人心中,我就这般愚钝吗?”

听到刘轩准确无误的回答,文帝喜笑颜开,连声赞叹:“太好了!真是天佑我大汉啊!”他笑着重新坐回龙椅,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佑大汉?”太子刘鹏,大皇子齐王刘浩,四皇子鲁王刘玉,以及五皇子赵王刘征,闻言皆是一震,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心中各有盘算,对于刘轩的“康复”以及可能带来的变化,感到既意外又警惕。

文帝似乎并未注意到皇子们的反应,他环视一周,郑重地宣布道:“按照我朝的惯例,皇子十五岁之后便可封王。如今轩儿的病情已有所好转,我宣布,即日起封他为晋王。”

此言一出,朝堂之人心中都是一震。三淮王刘斌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父皇,儿臣以为,三弟目前尚未完全痊愈,此时封王恐有不妥。”

江夏王刘凯也随即站出来支持刘斌的观点:“儿臣附议,三弟的身体状况尚需进一步观察,封王不宜操之过急。”

丞相张中平、户部尚书韩康安等人也纷纷附和:“臣等附议,三皇子的健康状况确需慎重考虑。”

这几人均是二皇子刘鹏一党,他们显然不希望前皇后的儿子刘轩封王,以免威胁到刘鹏的太子地位。朝堂之上,气氛一时变得微妙而紧张。

赵王刘征如今恨刘轩入骨,本来想要站出来反对,见太子的亲信如此,便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有何不妥?”鲁王刘玉挺身而出,直言不讳道:“三淮王是否因为他人受封亲王,自己心中便感到不平衡了?”

刘斌闻言,脸色涨得通红,他乃是宫女所生,尽管在年岁上长于其他几位皇子,但卑微的出身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他只能止步于郡王之位,亦无缘跻身皇子排行之列。此时被刘玉直戳痛处,心中的不甘与愤懑可想而知。

刘轩感激地望向刘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众多“兄弟”之中,唯有刘玉未曾因他“变傻”而轻视于他。

文帝见状,轻轻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他转而看向刘轩,威严地宣布:“签署文书之事,便交由晋王刘轩与礼部左侍郎丁坤全权负责。御前左统领张乾浩将率领五百御林军随行护送,择日便启程前往金陵。”

“儿臣、微臣领旨!”丁坤迅速上前一步,与刘轩并肩而立,一同躬身领命。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铁马冰河肝胆照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剥夺金手指(清穿) 反贼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天启大明 大宋第一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