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捷的幕后之脑。
还有温和谦逊、统兵严谨,深得部属信赖的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Fyodor Ivanovich tolbukhin);
二战后负责远东军区的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Kirill Afanasievich meretskov);
名气不及前者,却是苏军当时最杰出的名将之一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Vasily danilovich Sokolovsky);
以及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以铁血意志抗衡德军、苏军凶猛猛虎般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Vasily Ivanovich chuikov)等等。
这些人,毫无夸张地说,是苏联苏军的未来,是那个铁与雪铸成的帝国尚未到来的希望与脊梁。
除去选择以波兰人身份活下去的罗科索夫斯基,以及留在祖国乌克兰的罗季翁·雅科维奇·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Yakovlevich malinovsky)之外,汉斯所知的苏军名将几乎全都被卷了进去。
当他们带着“叛徒”的污名倒在清洗的绞肉机中,当真正所有能扛起苏军未来的将领尽数被送上断头台,那个亲手剪断帝国脊梁的斯大林,又会摆出怎样的表情?
至少,不会是好看的表情。
......
“贝利亚同志,‘拉姆齐’(Ramsay\/也就是佐尔格的密报名)发来的紧急报告抵达了。”
“紧急报告?”
“没错,他说事态刻不容缓,请您务必第一时间阅览。”
就在编剧般的汉斯与整个RNd屏息守望苏联动向时——
终于,写着苏联内部叛徒名单的“佐尔格名单”送到了贝利亚手中,第二次大清洗的序幕在这冰冷的克里姆林宫阴影下缓缓展开。
“佐尔格措辞竟然如此激烈?到底抓到了多大的情报......”
还不知道自己不过是被推上舞台的演员、被操控命运的提线木偶,贝利亚推了推眼镜,翻开报告第一页。
“......咦?嗯?什、什么——?!”
不过数分钟,他脸上的血色彻底褪尽。
骇然的表情像冻霜一般凝固在面上,仿佛连呼吸都僵住了。
向来铁石心肠、双手沾满鲜血的贝利亚,也久违地感到真正的震惊。
“弗、弗拉索夫从一开始就是德军的走狗?”
贝利亚说出这话时,喉咙都仿佛被冰封。
就算是贝利亚,也无法保持镇定。
因为佐尔格的报告内容实在太过惊心动魄。
“而且军内还有更多叛徒?!”
还不是一两个——
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梅列茨科夫、索科洛夫斯基......一个个都是苏军声名赫赫的将星,随便数数,十指都不够。
这些名字,在三十年代末的苏联军界如雷贯耳。正如后人评价,若非斯大林偏执多疑,苏军本有机会在1941年的灾难前保持锋芒。
‘当然,他们不一定像弗拉索夫那样彻底卖身给德国......’
哪怕RNd再厉害,也不可能全盘渗透到这种程度。NKVd又不是瞎子,若德国间谍如此猖狂,绝无可能不察觉。
——然而,报告中出现了一个绝不能出现的名字。
托洛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