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杨帆与周边的郡国进行沟通,请求他们支援粮草。
辽东郡、辽西郡等与玄菟郡相邻的郡国,深知鲜卑部落的威胁,若玄菟郡此次征讨鲜卑失败,他们也将面临鲜卑的入侵,因此纷纷表示愿意支援粮草。
辽东郡支援粮食5o万石,辽西郡支援粮食3o万石,由北平郡支援粮食2o万石,共计1oo万石。
此外,杨帆还积极开拓其他粮草来源。
他派人前往中原地区,与一些大粮商进行洽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粮食。
中原地区的粮商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组织车队将粮食运往玄菟郡,杨帆从中购买到粮食15o万石。
同时,他还下令军队在玄菟郡境内开垦荒地,种植粟、麦等农作物。
虽然这些农作物短期内无法收获,但从长远来看,也能为军队提供一定的粮草保障。
为了确保粮草的安全运输,杨帆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
运输队伍由1o万民夫和5万士兵组成,民夫负责驾驶马车、牛车运输粮草,士兵负责保护运输队伍的安全。
运输路线经过了精心规划,选择了路况较好、相对安全的路线,并在沿途设置了多个驿站和粮仓。
每个驿站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士兵和民夫,负责接待运输队伍,提供住宿和饮食,并对粮草进行清点和补充。
同时,杨帆还派遣轻骑兵在运输路线的周边进行巡逻,防范鲜卑部落的偷袭和土匪的抢劫。
充足的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为了满足45万大军的武器装备需求,杨帆早在一年前便开始筹备。
玄菟郡境内有多个铁矿,杨帆下令加大铁矿的开采力度,同时增加铁匠铺的数量,招募了大量的铁匠。
为了提高武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杨帆还从西域引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和锻造工艺。
铁匠们日夜不停地工作,打造刀、枪、剑、戟、弓箭、盔甲等武器装备。
对于刀枪剑戟等近战武器,杨帆要求铁匠们选用优质的精铁进行锻造,确保武器锋利耐用。
在锻造过程中,采用了折叠锻打技术,将精铁反复折叠锻打,去除其中的杂质,使武器的质地更加坚硬。
同时,在武器的表面进行了淬火处理,提高武器的硬度和韧性。
最终打造出的刀,锋利无比,能轻松斩断铜钱;枪矛则坚硬挺拔,不易折断。
弓箭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
弓身选用坚韧的桑木或柘木,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弓弦则采用牛筋或鹿筋制作,坚韧耐用,能承受较大的拉力。
箭头则采用精铁打造,锋利无比,且在箭头的尾部安装了羽毛,以提高弓箭的稳定性和精准度。
为了满足弓箭手的需求,共打造出弓箭1oo万副,箭支5oo万支。
盔甲的制作也毫不含糊。
重骑兵的盔甲采用厚重的铁甲,由甲身、甲裙、甲袖等部分组成,能有效保护士兵的身体免受敌军武器的伤害。
铁甲的表面进行了防锈处理,延长了盔甲的使用寿命。
轻骑兵和步兵的盔甲则相对轻便,采用皮甲或铁甲与皮甲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一定防护能力的同时,不影响士兵的机动性。
共打造出重骑兵盔甲1o万副,轻骑兵盔甲15万副,步兵盔甲1o万副。
除了常规的武器装备,杨帆还特意准备了一些特殊的武器装备。
为了应对鲜卑部落的骑兵,杨帆下令打造了一批拒马枪和绊马索。
拒马枪由粗壮的木头和锋利的铁枪组成,可用于阻挡骑兵的冲锋;绊马索则由坚韧的绳索制成,可在骑兵冲锋时将马匹绊倒。
同时,他还准备了一批投石机和床弩,投石机可将巨石投向敌军阵营,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床弩则可射巨型箭矢,击穿敌军的盔甲和防御工事。
为了确保武器装备的分合理,杨帆制定了严格的分制度。
根据不同兵种的需求,将武器装备分配到各个部队。
重骑兵配备重盔甲、长矛和环刀;轻骑兵配备轻盔甲、马刀和弓箭;步兵配备盔甲、长枪和盾牌;弓箭手配备弓箭和短刀。
在分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清点和登记,确保每个士兵都能领到合适的武器装备。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备,45万大军集齐,粮草和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
中平四年春三月初十,杨帆率领大军从玄菟郡治所高句骊城出,向鲜卑部落进军。
大军分为前、中、后三军,前军由张飞率领部分重骑兵和轻骑兵组成,负责开路和侦察;中军由杨帆亲自率领,配备了大部分的步兵、弓箭手和军师团队,以及辎重物资;后军由魏延率领部分步兵和骑兵组成,负责保护大军的后方安全。
大军行进途中,严格遵守纪律,白天行军,晚上宿营。
宿营时,士兵们按照阵法搭建营帐,外围设置警戒线,派遣轻骑兵进行巡逻,防范鲜卑部落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