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迅速分工,各自忙碌起来。然而,此时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一些官员嫉妒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在抵御北方部落中的功绩,开始在暗中谋划,试图打压他们。
一位名叫周延儒的大臣,在一次朝堂议事时,向朱由检进言:“陛下,杨嗣昌等人虽暂时击退北方部落,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未能彻底解决北方部落威胁。如今国库空虚,百姓赋税沉重,皆是他们指挥不力所致。”
朱由检微微皱眉:“周爱卿,杨嗣昌等人守卫京城和紫荆关,功劳不小。北方部落实力强大,解决其威胁并非易事,怎能怪他们指挥不力?”
周延儒心中一紧,但仍继续说道:“陛下,臣听闻杨嗣昌等人在军中结党营私,滥用军饷,中饱私囊。如此行为,恐对朝廷不利。”
朱由检脸色一沉:“周爱卿,此乃重大指控,可有证据?若无端污蔑大臣,朕定不轻饶。”
周延儒没想到朱由检如此维护杨嗣昌等人,心中有些慌乱,但他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陛下,臣暂时还未找到确凿证据,但坊间已有诸多传言,陛下不可不查。”
朱由检思索片刻:“既如此,朕会派人暗中调查。若杨嗣昌等人真有不法行为,朕绝不姑息;若有人恶意造谣,朕也定要严惩。”
退朝后,周延儒与几位同样对杨嗣昌等人不满的大臣聚在一起。
“周大人,陛下似乎并不相信我们的话,这可如何是好?”一位大臣焦急地说道。
周延儒冷哼一声:“陛下一时被杨嗣昌等人蒙蔽,只要我们找到证据,不怕陛下不处置他们。诸位回去后,继续收集杨嗣昌等人的‘罪证’,哪怕是捕风捉影之事,也可添油加醋。”
而此时,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还不知朝堂上有人正谋划着对付他们。杨嗣昌在紫荆关,正与工匠们研究如何改进应对火器的设施。
“杨大人,我们发现若在城墙外设置一层厚厚的铁板,或许能更好地抵挡火器攻击。只是铁板耗费巨大,且短时间内难以收集足够数量。”一位工匠说道。
杨嗣昌点头:“这是个思路,铁板之事我会想办法解决。你们继续研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孙传庭在京城也没闲着,他亲自指挥士兵加强城防,同时询问应对火器的土炮改进情况。
“孙大人,土炮的精准度和发射速度都有了一定提高,但还需进一步优化。另外,制造土炮所需的火药也有些短缺。”将领汇报。
孙传庭说道:“尽快想办法解决火药短缺问题,继续改进土炮。对了,情报收集工作进展如何?”
将领回答:“孙大人,我们在京城周边布下了许多眼线,密切关注北方部落动向。只是目前还未发现他们与远方部落联合的具体行动。”
而洪承畴派去北方部落的人,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潜入北方部落营地附近。
“队长,这里守卫森严,我们如何才能打探到他们联合的消息?”一名手下问道。
队长思索片刻:“我们先潜伏下来,观察几日,寻找机会。注意不要暴露行踪。”
就在他们等待时机时,周延儒等人在朝堂上再次发难。周延儒联合几位大臣,联名上奏,弹劾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罗列了诸多莫须有的罪名。
朱由检看着奏章,心中有些动摇。他虽信任杨嗣昌等人,但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