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生的巅峰,王平却也看到了红着眼的师娘吴氏怀中捧着的木牌灵位。
王平骑着马怔怔的路过,他回想起当初王耀的犹豫回答,已经确定李夫子可能真的走了。
这一刻王平只感觉浑身的精气神被抽离了一般,整个人僵在原地,年少时启蒙的点点滴滴,李夫子的英容相貌在脑中翻涌,仿佛如同昨日一般。
王平一时间悲喜交加,心里的情绪却也变得尤为复杂起来。
朱雀大街上的锣鼓喧天,百姓们的欢声呐喊,王平骑着马在前呼后拥中,路过一座座阁楼,两侧阁楼上的姑娘挥着团扇手绢,不断的吸引着进士们的注意,她们举起纤纤玉手,花篮中的花瓣如雨落下,被夏风一吹,纷纷扬扬的撒在长街之上,花雨满天,衬托着王平仿佛谪仙人下凡一般。
可此时王平心里在想什么呢?
究竟是六元及第,被封青山县子的荣耀与激动,还是启蒙夫子驾鹤西去,未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呢?
又或者,两者都有?
朱雀街前花雨飞,
六元冠盖动京畿。
团扇遮面争掷果,
谁见青衫泪暗垂?
金銮唱罢琼林晚,
犹记寒窗夜读时。
夫子杖藜敲北斗,
今扶棺椁卧春泥。
跨马游街过后,便是琼林宴,从东华门到琼林苑这一路上,长安的百姓简直把王平当做了下凡的文曲星。
当连中六的牌坊出来后,更是将气氛推到了高潮,百姓们自古便喜欢穷小子变宰相的故事,更别说王平还真是一位出自庆州府的农家子。
尤其是这么一位农家子,还对百姓和朝廷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今日百姓们更是听闻,这造纸术和印刷术,让他们的后代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本钱,百姓们瞬间就激动了,一个个手持香火,更是跟着王平对着王平焚香而拜。
父母们让自家子女骑在头上,自己手持着香烛,在拥挤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就是为了让自家子女多沾上一些文曲星的喜气。
自东华门到琼林苑路途并不长,可直到走到琼林苑却是整整花了三个时辰。
饶是花了这么长时间,众多新科进士也都是意犹未尽。
琼林苑占地不小,时至夏日景色正是优美之时,门口有专门官员宣了一下宣帝的宴席赏赐,便领着王平和诸进士进了苑里。
这琼林宴的目的,一是为了显示恩荣,二是为了交际。
刘周坐在王平身边的席位上,看着王平心情不佳,也就帮忙挡住了那些前来敬酒的其他进士。
不一会儿的功夫,安青岚几人也过来了,几人知道李夫子去世后,也沉默了片刻,一人拍了拍王平的肩膀,便站在王平身边,帮忙挡起了酒。
日头西下,王平才收拾好心情,起身离席,挤出笑容朝着几位主官敬酒。
这几位主官之中,听周墨轩介绍,最大的便是左右两位仆射了,大宣没有宰相,左右仆射便已经与宰相无异了。
除了左右仆射,还有户部尚书戴昼,礼部尚书崔颢,和吏部尚书李卫。
这三人王平有些印象,就是当初因为科举改制一事之中的几个大佬。
王平上前敬酒,左右仆射笑着点头,说了几句勉励的话,王平一一应下,戴昼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打量了眼王平满意的点点头,王平不同于其他进士,不久便会直接入户部,他这位尚书有的是时间接触。
至于李卫和崔颢,就显得有些冷淡的许多,王平隐约觉得他们看自己的眼神,似乎都有些厌恶。
其实今日《史记》一出之后,对于世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读书一但变得轻松简单,让大部分普通人可以轻易触及,对于世家的垄断来说,无异于巨大打击。
很明显,只要这造纸术和印刷术兴起,世家没落那是迟早的事,对于王平,两人自然厌恶透顶,招揽什么的更是直接断了这个念想。
可如今,有了这两种东西,天下读书人都承着王平的恩情,想要动王平又是极为困难,冷面只是最基本的罢了。
敬了酒,王平便回了自己位置,马忠过来说起了同年小录的事。
所谓同年小录,其性质类似王思懿前世的同学录,却远比同学录繁复。
上面详细记载着所有新科进士的姓名字号、籍贯家世、三代名讳,就连他们母亲和妻子的姓氏籍贯也无一遗漏。
此外,同年小录还囊括天子颁发的诏书、考官姓名、考试题目等诸多内容,十分庞杂。
编纂同年小录工程量巨大,绝非三五个人就能完成,所有新科进士都得参与其中。按道理,组织分配人手一事应由卫辰这个状元负责,不过既然马忠和刘周主动揽下了这份差事,王平自无不同意。
傍晚,晚风习习。
众进士也算是达偿所愿,快结束之际,萧靖远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