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突然一道声音突然响起。
抬头往前望去,就见尚书右仆射董舒,手持笏板,迈步而出开口说道:
“回陛下。”
“《史记·赵世家》有言,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其俗,因其事而制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史记·赵世家》:服饰是为了便于使用,礼仪是为了便于行事。所以圣人能观察当地风俗而顺应它,根据具体事务来制定礼仪,目的是使百姓获利、国家富强。意在表明制定礼仪制度要从实际出发,顺应时势与民俗。)
“同样,科举是为了作为甄选人才,选取治理百姓,能够富国强民之人,因此,科举一道,切不可遵循古法,要因时改动。”
“因此,卑职建议,策论改制,以策论之好坏代替文采之优劣。”
“策论文采,固然可以占一部分评判的标准,但不可本末倒置。”
“策论改制?”
朝堂之上,哗然之声四起,礼部和吏部部分官员面色巨变,看了看右仆射董舒,又转眸看向礼部尚书崔颢,神色肃然,看着董舒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在董舒之后,很快左仆射萧靖远也拱手出列,朗声开口道:
“臣附议!”
在其身后,戴昼看了眼崔颢和李卫,同样迈步而出,拱手回道:
“臣附议!”
张哲没去看礼部和吏部的那两位,虽说科举一直是由那两部负责,可这些年因为科举选仕注重文才的缘故,到了工部的进士,没有几个是懂实干的。
光培养,就需要一大段的时间,还不能保证对方会不会看不起工部,选择脱离工部离开。
对于科举改制最迫切的就是他们,张哲面色严肃,同样迈步躬身:
“臣附议。”
霎时间,在其余臣子和一些武将未睡醒过来之时,朝堂之上,关于右仆射提出科举改制的提议,瞬间在大部分文官重臣那里通过。
一时间,朝廷六部,就只剩下兵部,礼部和吏部以及刑部未表态,而其中兵部和刑部本就不参合这种科举议事。
礼部和吏部就瞬间成为朝臣关注的焦点。
毕竟科举一事,两部负责已久,若是想要提议通过,还需要两部尚书开口商议。
御阶之上,宣帝饶有兴趣的望着吏部和礼部这两部尚书,开口问道:
“崔卿,李卿?”
“你们二人可是还有其他意见?”